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专区 > 学术文摘

乡村振兴视域下西藏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果应用研究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6.20浏览次数:1620论文类型:大地质大服务

乡村振兴视域下西藏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果应用研究

—以西藏自治区、措勤县、革吉县为例


摘要本文以西藏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成果应用推广为研究对象,以助力乡村振兴为切入点,结合西藏自治区概况及开展的1:5万措勤县、革吉县地灾详细调查项目为研究内容,通过分析相关数据,了解实现乡村振兴的需求现状,从6个方面分析地质工作支撑乡村振兴的发展,根据地质工作项目的资金投入情况、项目类型分布、成果应用等内容,分析目前在成果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关键词西藏;乡村振兴;需求现状;地质成果应用;公益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地质工作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日益突出,最终达到可以发挥出地质的优点,并把地方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为主要突破点,加速拓宽服务,方可取得巨大突破。

随着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地质工作也进入转型发展期,需要从传统地质向大地质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对地质工作也就有了新的需求,但同时也为地质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力争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水土污染与防治、基本农田保护划定、地质灾害防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提供数据支撑和功能区方案。

1地质勘查工作形势分析

1.1全国地质勘查投入情况

2019年,我国地勘投资延续了近年来的下降趋势。全国地勘投资172.11亿元,同比下降百分之零点九。

资金来源:中央财政六十三点一九亿元,占百分之三十六点七,同比增长百分之八点四;地方财政五十三点零七亿元,占百分之三十点八,同比下降百分之一点三;社会资金五十五点八五亿元,占奶粉之三十二点五,同比下降百分之九点四。

资金投入:矿产勘查88.03亿元,占比百分之五十一点一,同比减少百分之五点一;基础地质调查25.65亿元,占比百分之十四点九,同比减少百分之二十一点八;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3461项亿元,占比百分之二十点一,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八点八;地质科技与综合研究19.74亿元,占比百分之十一点五,同比增长百分之二十五点一;地质数据服务和信息化4.08亿元,占比百分之二点四,总量同比增长百分之二十七点一。

1  2006—2019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对比图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2012 年以来,矿产勘查投入持续下滑,基础地质减幅变小,水工环调查呈上升趋势,地质科技、资料服务与信息化小幅上升。

1.2西藏地质勘查投入情况

1 2017与2018年西藏地质勘查投入

省份

2017(万元)

2018(万元)

投入

同比变化%

总投入

中央财政

地方财政

社会资金

总投入

中央财政

地方财政

社会资金

西藏

64474.3

45996.0

4503.1

13975.2

53095.8

28211.2

11247.8

13636.9

-17.6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2 2018与2019年西藏地质勘查投入

省份

2018(万元)

2019(万元)

总投入

同比变化%

总投入

中央财政

地方财政

社会资金

总投入

中央财政

地方财政

社会资金

西藏

53095.8

28211.2

11247.8

13636.9

48135.9

21214.2

15683.8

11237.9

-9.3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通过表1,表2,可以看出,西藏地质勘查总投入与中央财政都有所下降,社会资金投入受政策以及当地一些原因呈小幅下滑,而地方财政投入受西部大开发与地方政府的重视呈小幅上升。

1.3新形势对地质工作提出新要求

全球矿业经济低迷,对地质工作的资金投入及投资方向有很大影响,投入持续下滑,社会资金为了规避风险,投入急剧下滑,极少参与省财政出资合作项目;矿产勘查类投入减少,水工环类投入加大,地质工作服务城市建设,生态环境职能逐渐凸显。

2乡村振兴战略对地质工作的需求

2.1西藏自治区概况

人口区划截至2016年底,全区常住人口335.4万人,其中坡镇人口97.71万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九点五六;农村人口232.83万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点四四。西藏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有汉族、门巴族、支巴族、回族、纳西族等45个民族,以及没有确定民族成分的布拉斯邦人和夏尔巴族,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百分之九十一点八三。截至2016年底,西藏有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林芝市、昌都区、那曲区、阿里地区5个地级市、2个区;74个县(区);697个镇(街道),其中545个乡、140个镇、12个街道;5467个行政村(居委会),包括5259个行政村和208个居委会。

水文西藏水资源丰富,是中国水域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形态,其中河流湖泊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二十八条,流域面积两千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一千多条。西藏是中国河流最多的省份之一。西藏湖泊众多,其中大小湖泊一千五百多个,总面积二点四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一位。西藏境内有一万一千四百六十八座冰川,面积两万八千六百四十五平方公里。

植被西藏各地的植被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呈现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并根据类型划分为七个部分,即高山植被、荒漠、草原、草甸、灌丛、针叶林及阔叶林。

土壤受复杂环境的影响,西藏土壤种类繁多。根据土壤的形成特点、分布规律和主要利用方向,可将土壤分为四类:森林土壤、农业土壤、畜牧业土壤和难利用土壤。其中,耕地土壤分为16类,主要有山地灌丛草地土、潮间土和亚高山草地土,分别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3.81%、12.83%和12.38%。

农牧业  2016年,农作物种植面积二十五点七九一千公顷。其中,青稞面积一百三十二点二三万公顷;小麦面积三十六点五五万公顷;油菜面积二点二四九万公顷;蔬菜面积二点三零三千公顷。截至2016年底,存栏牲畜一万八千零四万头,年出栏生猪、牛羊肉二十八点六三万吨,产奶三种十六点一七万吨。

建筑业  2016年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三百四十一点二三亿元,建筑行业的发展为地质工作的发展及成果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旅游资源西藏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孕育了一大批类型丰富、质量优良、典型性强、保存原始的旅游资源。已开发A级旅游景区76处,其中5a级景区两处,4a级十四处,3a级十八处,2a级二十八处,1a级十四处;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国冢地质公园3处,分别是沂公、利达图林、羊八井;国冢风景区三处,分别是纳木—念青—唐古拉山、牙火河,唐古拉山怒江源;巴松错、色吉拉、马班永错、冉屋湖、结德秀、班公湖、热镇、尼木、碧日山九个国冢森林公园;拉萨、日喀则、江孜三个历史文化名城,两个历史文化名镇,分别是山南地区的长竹镇和日喀则市的萨迦镇,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十六处,各级自然保护区四十七处,其中国家级九座,自治区级十四座,县级二十四座,占比百分之三十五,居全国第一。

2.2措勤县社会经济概况

措勤县虽然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却较为脆弱,并且地广人稀为纯牧业县。由于受自然、历史、区位及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措勤县的经济基础较弱、发展较为缓慢,在西藏自治区内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措勤县隶属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管辖,措勤县辖1镇4乡(措勤镇、达雄乡、磁石乡、江让乡、曲洛乡),21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地措勤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至2018年年末,全县共计户数3742户,牧业人14332人,总人口为18962人。全县人口平均密度为每0.8人/km2。境内有藏族、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彝族、侗族、白族、撒拉族等9个民族。其中藏族是措勤县内最主要的民族成分。

措勤县为纯牧业县,工业生产活动少,主要体现在非公经济发展方面。全县有非公企业3家,其中包括西藏舞凤有限公司,从事藏雪鸡养殖及相关化妆品生产销售,全年实现收入80万元;西藏利乐劳务有限公司,加油站有2座,全年实现收入250万元;扎日南木措藏香厂,从事藏香、藏草药面膜等生产销售,全年实现收入60万元。

措勤县全年牲畜存栏总数为32.86万头(只、匹),累计建立纯种紫绒山羊养殖示范户430户,养殖规模达9万余只,全县存栏量12万余只。全年累计收购山羊绒36.57吨、山羊毛11.31吨、牛绒0.49吨、绵羊毛(白)101.05吨、绵羊毛(黑)4.54吨,兑现收购资金662.11万元。

措勤县天然草地总面积2571.17万亩,年产鲜草理论值达12.85亿公斤,理论载畜量54万余头(只、匹),发育有青藏苔草、杂草、紫花针茅、固沙草、北蒿草、高山蒿草等高寒草甸,草地植物达26科107种。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有黑颈鹤、香鼬、高山兀鹫等14种。

2.3革吉县社会经济概况

革吉县辖区内共有4个乡和1个镇,涉及18个村、2个居委会、52个村民小组,县域面积47225km2。截至2018年,人口1.8万,其中藏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5%。全县有藏、汉、回、维、门巴、土族等9个民族。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于省道G317附近,牧区较为稀少,全区农牧民占总人口的90%以上。

由于两县位于藏北高原羌塘内流湖盆区,大部分地区处于冰缘气候之下,寒冷、干燥、生态脆弱,容易发生土地退化现象,并通过以上描述与数据可以发现以下几点三农现状:

1.西藏自治区是农牧业大省,牧业是西藏经济的基础。草地是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得以协调发展的最主要的资源类型之一,土地退化对西藏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了严重影响。更甚者可能影响西藏的生态环境变化,从而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进行恶化。

2.乡村人口中,农牧业从业人员占比高,可以发展乡村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牧民收入。

3.由于化肥、种植、塑料薄膜、矿产开发等污染物的存在,在一点程度上对农村地质环境存在一点污染,土壤修复工作十分必要。

4.各地方农牧业土地状况、农牧业从业人数等存在明显的地方差异,地质工作侧重点应因地制宜。

5.西藏地大物博,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应进行土地质量综合调查,查明适宜土壤成分,建立适宜地模型,扩大生产规模。

2.3“乡村振兴”战略对地质工作需求分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三农,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带来了新机遇。加强农牧业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作,查明优质土壤,发展特色农牧业;加强地下水监测,保障水资源安全;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查明土地家底,科学部署土地利用与规划;开展环境地质调查,改善农村环境,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等,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拓宽了地质工作服务领域,深化了地质工作研究内容。

1.促进农牧业稳重求升,加强土地质量调查

西藏是农牧业大省,高原地形较广,植被多以草甸为主加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了解土地质量及有益、有害化学元素,土壤肥力情况,为农牧业用土地区划调整、种植结构调整及特色农产品合理布局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力。

2.打造乡村生态宜居,加强水文地质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西藏地质条件独特,地热,湖泊,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学旅游资源丰富。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与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保护水源,改善乡村生态环境都有积极作用。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带动乡村经济文化和生态全面振兴。

3.保障饮水与农业用水安全,加强农村水资源综合调查

西藏西北部地区,由于海拔高,地质构造及岩性复杂,水质碱性强,苦涩。为有效解决部分缺水地区群众饮水困难和耕地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需开展水资源综合调查评价工作,圈定一批地下水水源地靶区,解决缺水地区饮水和农牧业用水困难问题,对实施乡村振兴意义十分重大。

4.助力乡村新型建设,加强清洁能源调查研究

西藏目前乡村广泛使用牛粪、羊粪、煤等能源供暖,地热资源具有绿色、可循环利用、可再生等特点。地热、浅层地温能可作为解决农村冬季清洁供暖重要新能源,大力推进乡村地热供暖工程,将改善乡村环境,有效解决能源问题,结合地热还可以开发温泉,促进旅游业发展。

5.提高乡村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地质灾害调查

截至2020年,西藏自治区已实现全区1:5万地质详查覆盖,全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依然艰巨,在监测预警技术方法、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仍需加强和提高。在重点地区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为全自治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效果提供强有力支撑服务。

6.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打造特色小镇综合功能区

西藏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应加强农村地质科普工作。一是加强科普宣传,将地质特点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旅游热点; 二是加强地质公园、遗迹申报与建设,增添乡村文化氛围,提升文化底蕴; 三是建立特色小镇,结合地质特色打造集旅游、度假、养生、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度假区。

3 地质成果转化应用实例

3.1西藏山南地区错那、措美、浪卡子三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

1.项目概况

该项目是原安徽省国土资源厅2016年下达的西藏公益性地质工程。由安徽省地矿局311地质队承担。项目工期两年半,项目投资额1306.88万元。

2.项目成果

项目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三百五十个个,各类地质环境点两千九百一十五个,历史地质灾害隐患点四百五十七个,简单地质灾害防治点三百八十二个,地质灾害隐患勘查四个,新增地质灾害隐患十三个,编制了七十八个重要地质灾害点的防灾规划,初步建立了山南市错那县、错美县、朗卡县、乡镇三级群众调查防御网络,建立了数据库,为山南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一些必要的资料。

3.成果应用情况

该项目工作区属高原地区,海拔高、环境差、条件艰苦,不仅高原缺氧、紫外线强烈,且近年西藏雨水较多,容易发生地质灾害,援藏工作难度明显加大。但是一线地质工作人员能够克服高原反应等困难,发挥地质工作技术优势,强力推进援藏项目的实施,真正做到人才、技术、项目、资金全方位支持。

项目承担单位积极与山南市自然资源局对接,将项目成果供地方使用,在项目实施期间,地质队还配合山南市自然资源局完成地质灾害应急调查7次,多次完成多县地质灾害汛前调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及时提交地质灾害治理申请报告,配合完成地质灾害详查野外验收、治理工程验收等任务,并对山南市地质公园申报提供合理化建议。

3.2西藏阿里地区革吉、改则、措勤三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

1.项目概况

该项目是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于2019年下达的西藏公益性地质项目,由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局承担,项目周期为1.4年,项目投资金额为610.25万元。

2.项目成果

a.全面完成了调查任务,取得了一批基础地质调查数据,提高了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调查精度。

b.调查研究了地质灾害及隐患危害对象、威胁范围、以及它的分布特征和类型、分布特征、威胁范围及危害对象、主要诱发因素、稳定性现状和潜在发展趋势。

c.说明人类工程活动、植被、水、岩土体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分析了工程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d.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按照分期分级,提出了近期、中期、远期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对县域进行了防治规划分区,为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提供了依据。

e.开展了冻土调查评价工作,总结了冻土灾害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针对调查区内的冻土灾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f.开展了冰湖与冰川调查评价工作,总结了冰湖和冰川的分布规律,分析了冰川的稳定性和冰湖的危险性。

g.编制了图示化地质灾害防预案,形成了防灾预案图集。

将灾害点基本信息、威胁户数、人口、财产、稳定性、危险性、监测责任人及电话、防治措施、防治分区、防治建议都进行了统计。对威胁人口的地质灾害点,逐点编制了防灾预案及避撤方案图,清晰指明了安全区、逃生路线。

h.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

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标准完成了地质灾害信息录入,形成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数据库成果一套。

3.成果应用情况

配合地方政府及自然资源局,对调查区内的威胁居民灾害点进行了应急排查及调查,协助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两卡一表”。与各县自然资源局联合,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应急演练,发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设备,提升了地方政府的防灾减灾能力。

4地质工作项目成果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及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得出以下几点问题:

1. 资金投入不足

2019年西藏自治区34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共8839.99万元,资金占比非常少,同时争取的中央资金也较少。由于资金较少难以对西藏大面积冻土进行专项调查,造成冻土成因机制、致灾机理还不清楚,对冻土防治难以提供科学、合理参考意见。

2.宣传不够,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高

项目主管部门宣传不够,地方政府对于地质勘查工作了解很少,基本上只知道矿权部门设置矿权,对于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究竟是做什么的,知之甚少,以至于重视程度不够。

3.土地质量调查工作开展不足

西藏自从2017年10月起与全国一道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将于2020年完成。除此之外,西藏开展的各市县土地质量几乎不多,或者说没有。

4. 地质灾害大比例尺项目不足

目前西藏还未开展了1:1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开展范围严重不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可以有效地排查隐患,减少经济损失。下一步,公益性项目应根据5万重点预防区,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减少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5.成果应用对象不明确,无法对接项目需求

地质工作项目立项,由自治区业务主管部门发布立项指南,各项目承担单位编写立项建议书,由行业内专家进行评审,选出可实施项目进行立项。地方政府没有积极参与进来,项目是否满足地方需求,是否适应地方发展规划等,都没有很好地对接,项目成果做出来,谁来用?怎么用?没有对象就没有成果应用效果好坏的衡量标尺。往往很多项目做完后,都是锁在资料馆,地方没有关注,也不知道能为地方发展带来什么,提供者与受用者之间沟通不足。

6.信息孤岛,部门沟通协调不足

自然资源厅、环保、农业等各部门均在开展土地(土壤)质量调查工作,但侧重点不同,且评价标准不一,互相之间缺乏联动。

7.职责不清,管理制度有缺失

自治区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由业务主管部门进行项目管理,项目通过成果评审后,由项目承担单位汇交到地质资料馆,业务主管部门便完成了项目的管理工作。地质资料馆负责对成果报告进行整理,列出目录清单和简介供社会查阅使用。但是在查阅使用过程中,只能复印纸质版,不可获取电子版,给再利用带来不便。同时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很难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导致地质资料利用率不高,更难实现资料的二次加工了。农业、水利、林业部门也很少会协调相关部门进行数据共享。

5建议

针对地质工作项目成果应用过程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 结合西藏特殊的地理、地质环境,加强针对民生或“乡村振兴”的地质勘查类项目的的经费投入。

只有多渠道确保资金投入,摸清家底,根据地方特色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结合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部署土壤污染调查。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针对藏东、藏南等地质灾害易发区,治理地灾隐患点,消除安全隐患。

2.建立智能化大数据平台, 强化数据资料共享与应用。

数据的利用真正做到具有强大综合分析能力,服务于政府管理、决策的智能化数据库,应集合各行业部门获取的与土地相关的调查、评价、监测历史资料和现状资料,与自然资源部门耕地保护、土地利用、土地空间规划等部门数据对接,调整成果报告格式,转换地质成果数据语言,与相关部门对接,提供精准服务,服务相关部门需求。收集环保、农业等相关部门的标准和要求,转化现有成果,提高服务效率。根据有关部门需要,对现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制定适宜的开发区域,为地方发展提供可操作性指导,提高政府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优质有效服务。

3.发挥政府优势, 推动成果转化率。

a.建立成果推广办公室,建议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或农业部门设立地质成果应用推广办公室。其职能是及时发布公益性地质成果,制定成果应用推广计划,加强地质成果的宣传推广,联系地方政府、项目承办单位、项目主管部门、相关农业部门,水利、规划、环保等部门,对公益性地质成果推广应用进行宏观调控。

b.制定成果推广体系,从立项之初,就要满足地方政府的需要,满足有关部门的目标和要求,制定目的说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根据部门需要,邀请有关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专项验收。将地质成果应用纳入市县自然资源管理年终考核,让市县有关部门真正重视,建立成果应用效果评价体系。

4.及时发布成果,加强公益性信息共享

利用主管部门门户网站或app,及时发布和更新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通报成果推广应用情况,及时上报阶段性研究成果,使公众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在了解这些信息的基础上,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使用公益信息。

5.注重可操作性,多维度解译地质语言

地质语言相对专业,需要以简单明了的方式普及,以表达即将发布的成果,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数据,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提供官方依据,提供可供研究处理的数据科学研究机构和向公众普及地质科学知识的材料。

6.加强综合研究,挖掘可复制性

加强对特色农产品样品检测分析结果的综合研究,分析调查区的地质构造和区域地质背景,结合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需求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作专题报道和地图,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可复制性,扩大生产,提高质量,提高品牌效益,提升产品配件价值。利用好有益的土壤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参考文献

[1]白洪溪.青海省地勘基金项目地质资料汇交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2]陈元旭,姚舜禹,洪娟,等.地质调查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矿业, 2018, 27 (S1) :40-44.

[3]杜少喜,钞中东,游军,杨克俭.民生地质如何精准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J].矿产勘查,2018,9(09):1834-1840.

[4]黄德辉.国土资源管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国土资源情报,2018(05):44-50.

[5]雷传扬,汪雄武.我国公益性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27(01):125-130.

[6]张润丽,罗晓玲,李晓莉.关于提高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思考[J].地质通报. 2009(Z1)

[7]李贞. 地质工作主动服务 乡村振兴大有可为[N]. 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05-31(005).

[8]周进生.关于成果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理性思考[J].资源与产业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