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地质+”转型战略 助力旅游资源普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22年5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安排部署各省市实施旅游资源普查的工作,旨在进一步摸清旅游资源家底,提高保护利用与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已在海南、贵州、四川、青海、浙江、内蒙古、重庆7个省份进行了全国旅游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
试点省市的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大多由地勘单位承担,作为从事地质矿产勘查的专业队伍,应在跨行业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中挑起大梁,全方位服务地方政府工作,大力实施“地质﹢”转型升级战略,以地学旅游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文化创建为抓手,实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一、以地学旅游为基础
(一)旅游资源普查目的和普查范围
旅游资源普查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展调查,进行分类定级和系统管理的过程。开展旅游资源普查有利于全面理清旅游资源家底,为优化旅游空间布局、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基础依据;有利于加强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促进优质旅游资源向优质旅游产品转化;有利于向广大群众展示更多、更优、更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旅游资源普查对象为全国范围内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为8大主类、23个亚类和110个基本类型。
(二)地质遗迹资源的重要地位
地质遗迹资源依据学科和成因、管理和保护、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等因素划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等三大类、十三类和四十六亚类,十三类为地层剖面、岩石剖面、构造剖面、重要化石产地、重要岩矿石产地、岩土体地貌、水体地貌、火山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构造地貌、地质灾害遗迹。
旅游资源中凡涉及景观类的均分属于地质遗迹资源各亚类,地质遗迹资源是景观类旅游资源的科学基础。甘肃乃至全国多处著名景点均有地质遗迹的背景,如中国古老的岩石—鞍山白家纹花岗岩,广西桂林南边村泥盆—石炭纪地层界线剖面为标准地质剖面类地质遗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四川自贡恐龙公园博物馆、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为著名古生物化石遗迹;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辽宁大连白云山庄莲花状旋钮构造为地质构造形迹类地质遗迹;黄山奇峰、武夷山丹霞地貌、张掖丹霞地貌、桂林岩溶峰林地质景观、新疆风蚀地貌、长江三峡地质奇观等为地质地貌景观类地质遗迹;九寨沟水体景观、黄果树瀑布群等为水体景观;四川小南海地震堰塞湖遗迹、舟曲三眼峪泥石流及防治工作等为典型的地质灾害遗迹。
作为地勘队伍,对地质遗迹的探究从未停止过,我们拥有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优势,将地质遗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是我们作好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三)甘肃省—丰富的地质资源宝库
甘肃省地质遗迹种类齐全、资源丰富,根据甘肃省环境监测院在2015年的调查成果,甘肃省地质遗迹区域大体分为西秦岭侵蚀构造山地地质遗迹区、陇中黄土高原地质遗迹区、阿尔金山-祁连山侵蚀构造山地地质遗迹区、河西走廊沉降堆积平原地质遗迹区和北山构造剥蚀山地地质遗迹区。甘肃省境内共有重要地质遗迹点228处,涵盖地质剖面、重要化石产地、重要岩矿石产地、岩土体地貌、水体地貌、冰川地貌、构造地貌、地震遗迹、地质灾害遗迹9类和20亚类。其中基础地质大类103处、地貌景观大类110处、地质灾害大类15处、分别占重要地质遗迹点总数的45.2%、48.2%、6.6%。
甘肃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迹有武都万象洞溶洞景观、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冰沟丹霞地貌、敦煌世界地质公园雅丹地貌、碌曲尕海湿地和敦煌月牙泉水体景观、七一冰川和肃北老虎沟冰川、和政古生物化石、舟曲三眼峪泥石流地质遗迹、兰州西津村黄土剖面等著名地质资源。
(四)以地学旅游为基础
甘肃多类型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地质遗迹资源,成就了数十个著名旅游景点,荣获了全国最具旅游潜质地区的评价。旅游资源的背景科学是地学,科普基础是地质成因。旅游地学是旅游与地学结合的一门学科,主要解决旅游行业在资源数量、质量、科学内涵、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盲点、难点和痛点。作为为甘肃地质遗迹挖掘和推广的先头兵,甘肃省地勘队伍应以地质学科为基础,进一步探究和整合地质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地质资源调查和研究的技术核心竞争力,谋求地质资源向旅游资源成效转化。
二、资源整合
(一)技术力量整合
全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量非常之繁重,仅一个单位或几个单位的技术力量很难圆满完成此项重大工作,建议组建旅游普查技术团队和专家团队。将我局相关学科专业技术力量进行整合,组建项目技术核心团队,进行系统培训,作为技术攻关、外业调查组负责,便于技术管理和项目推进。按旅游地质类别组建专家团队,聘请文化领域、旅游领域、文物领域、地学领域专家,进行项目前期规划、实施方案编制顾问,中期项目核验、指导,后期验收评审。
(二)学科专业整合
旅游资源普查涵盖多项领域,每个旅游资源点涵盖了景观旅游价值、文化底蕴、科普背景、开发规划等,仅地勘单位从事的学科专业不能满足项目要求,应对旅游领域、文化领域、文物领域、地学领域等学科专业进行系统整合,总体把控由点及面至落地的全过程。
(三)管理模式整合
1.厅局战略合作
甘肃省地矿局长期致力于推动文旅产业与地质专业的融合与发展,对各类景观地与保护地,从地理发现、旅游地学、景观保育与开发、地学科普等角度,做了大量科学性的探索和研究,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参考试点省市经验,建议甘肃省地矿局主动对接甘肃省文旅厅,积极促成甘肃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厅局战略合作”,总体把控项目推进各项事宜,保障“地质与文旅组合”的成功,也为文旅行业认识、了解、接纳旅游地学提供机会。
2.打造“1+2+N”专业团队
打造“1+2+N”专业团队,即一个牵头单位,二个专业团队(一个技术团队和一个专家团队)和N个外业调查单位。一个牵头单位负责项目总体进度和方向,一个技术团队负责项目技术攻关和质量把控,一个专家团队负责专业指导和审核,N个外业调查单位负责具体外业调查。
3.培训—实操—外业—点核—验收
旅游普查工作部署应遵循先系统培训,再外业实操演示和标准统一,掌握了具体操作和规范要求后进行外业调查,调查过程中专家团队实施对调查成果单点进行复核和文化创建,完成调查后进行统一验收评审。
4.工作、宣传、孵化齐进
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不同于其他地勘工作,旅游资源需更广的知名度和可行的开发利用前景,本次工作可采取边工作,边宣传,边孵化的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采取创建微信公众号、推广精彩旅游攻略、新闻时事报道、短视频、微讲堂等方式进行宣传。并在工作中思考旅游资源未来发展规划和卖点,打造不同类型、模式的旅游发展出路,展示大美陇上的无限风光和绝美画卷。
5.旅游资源整合
(1)“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以面促线”资源规划整合
甘肃省拥有数十处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大”景点,应将“大”景点周边的小景点进行深度挖掘和价值赋能,将“小”景点附身于“大”景点上,打造“以大带小”的旅游资源发展模式。典型旅游资源空间应辐射周边,“以点带面”带动周边资源发展,达到留住人至留人宿的目的。将区域“面状”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形成旅游大环线、经典旅游线路的目的,“以面促线”,带动沿线地区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
(2)“旅游+黄河流域生态修复”生态保护模式整合
甘肃处于黄河上游地区,黄河蜿蜒流经我省多处市州,黄河流域生态问题是近些年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甘肃通过多项重大举措,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了甘肃人民和全国人民,甘肃的工作成效和生态恢复成绩应得到全国人民的监督和见证。显著的生态恢复成效区域可作为最佳的科普、宣传地区,只要建立合理的人类活动界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以及严格的管控措施,并将成为又一亮眼的旅游资源。并将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应用于生态恢复工作中,如此良性循环,甘肃的生态环境必将得到更大的保护和改善。
(3)“旅游+乡村振兴”国家热点政策整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大力推进的主要战略,通过乡村生活体验、农产品直销、农业现代化观摩等多种途径融入旅游资源开发,深化“农旅”融合,在整合旅游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将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深入到乡村振兴大局中,符合政策要求,可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有助于旅游资源整合,提高地勘单位转入乡村振兴发展领域的认可度。
三、文化创建
(一)地质文化村建设
地质文化村建设已成为当下地学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深度挖掘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地质环境资源的基础上,融合当地农业文化、民俗风情,通过不同形式的保护与利用,打造具备休闲旅游、地学科普、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功能的特色乡村。在旅游资源普查中,不断挖掘符合条件的美丽乡村,按照“地质为魂、保护为基、生态为要、民富为本”的原则进行构建,对于不具备申报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条件的地质遗迹资源,是一种很好的既能保护又能开发的选择。地质文化村是地质公园有益的深化和补充。
(二)地质资源科普创新
当今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是每个家长不断追求的目标,暑期或毕业季家长们更愿意带自己的孩子进行成长旅行,通过旅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就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著名诗句,如何让孩子领悟其中的意境?“见过大河奔涌、山川耸立”而大河为什么奔涌不停歇,山川为何又独立?地学旅游科普很好的为孩子们解答了心中的疑惑,创新的地学旅游中地壳运动、地质作用过程等将是地学知识的天然教材;保存在岩石中的化石,特别是恐龙和古人类骨骼,是普及生命产生、发展和追索生命历史的物证;各种岩石及由它们造成的奇峰、异洞、怪石是展现地球内外动力作用所留下的形迹。而地学科普填补了旅游文化的另一空白,传播了地学知识,解锁了更多景色背后的科学。
如何更好的发挥地学科普的作用,提高科普教育的效能,让更多旅行者可以亲身感受到的地质作用和表象的地质遗迹景观,是地学科普面临的最严重的考验,需要不断创新地学科普方式和类型,让旅行者深入其中,且有所收获。
(三)旅游资源文化创建
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和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中,景点背后的文化底蕴更能吸引游客驻足。旅游资源文化建设是旅游普查的重中之重,在旅游资源普查中,要深度挖掘资源背后的文化内涵,或赋予其丰富的文化色彩。将美丽的神话故事、优良的文化传统、悠久的文化习俗、深刻的育人哲理、科学的地学知识等等赋予每个资源点上,将甘肃美景与文化内涵相结合,增加旅游资源的文化深度和意义,必将为甘肃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提质增色。
(本网站所发布的论文为2023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