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专区 > 学术文摘

地质工作服务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6.20浏览次数:335论文类型:生态文明建设

地质工作服务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目前,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为地勘工作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地勘行业要改变实力弱、盈利能力不强、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开拓能力差的局面,需理清思路顺应时代发展主题,主动谋划,抢占先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地质工作者需不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建设农业强、乡愁浓、环境美、村民幸福的美丽乡村而奋斗。地勘单位需利用好科技与人才的优势,找准地勘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点,将传统地勘工作的富余力量逐步向服务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地质文化村建设等方向转移,为乡村地区污染环境修复治理、耕种土壤修复、高标准农田和生态旅游基地建设、土地整理等提供技术指导。

一、以地质资料支撑乡村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建设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中长期积累的成果,通过整理、研究和分析地质资料,可以明确乡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发展滞后、环境和生态质量差的乡村,科学合理的进行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将小范围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自然生态要素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村镇建设。

立足《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在我省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实施一批地质环境调查、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安全饮水、厕所革命、移民搬迁规划选址等重大项目,逐步减少山体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实现宜居宜业的特色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废弃、在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使乡村恶化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水土流失明显降低、河流含沙量显著减少、水源涵养能力大幅度提升、生物多样性稳步增长。

二、以地热资源助力乡村旅游

地热资源相对于传统的煤炭、石油等而言,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而且具有低碳、清洁、可再生和环保性等优点。但由于对地热资源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同时,已开发的地热资源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宣传力度较小,温泉开发中也存在弃土弃渣、植被破坏严重、生活垃圾堆放汤底等问题,导致地热资源利用率较低。

开发温泉地热资源要转变开发模式,注重科学开发和与环境相协调,在充分考虑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组织专业的队伍对地热资源进行全面勘测,进一步探明具有地下水热资源的乡村,制定其长远开发的总体规划。同时,要改变以往开发中产品单一、创意不足的缺陷,走出具有特色疗养、观光、娱乐、养殖、旅游体验等一体化的道路。吸引政府、社会等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与其他各部门的协作,利用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政策支持的优势,实现农村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进行宣传,提高乡村地区温泉的知名度,在宣传过程中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将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融入其中,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三、以地质公园建设挖掘乡村地质遗迹资源

目前,我省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已有研究表明打造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最为有效、最能带动区域发展的措施。甘肃省地质遗迹专项调查成果表明,虽然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遗迹空间分布广泛,其类型丰富多样,地质遗迹点总数高达1046处,却开发质量不均,缺乏资源整合优化,选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的领军性地质公园较少。说明我省地质公园体系建设和品牌塑造方面还有上升的空间。

做好乡村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乡村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不能局限于打造地质公园,应改变单一保护方式,要从以往主要采取申报建设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向建设特色小镇、地质文化村、研学旅行基地、村镇集群抱团发展。同时,注重旅游路线的合理设计,满足游客不走回头路、参与性高、体验性强的特殊化需求。

四、以地质文化滋养美丽乡村建设

甘肃地质文化村建设起步较晚,首批建设的东乡县河沿村、渭源县元古堆村取得了可借鉴的成就。目前,发展较好的基本上是由市场资本主导的地质生态文化体验村的建设。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地勘单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点,也是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可落地措施,更是稳固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举措。地勘单位要进一步普查甘肃地质遗迹资源,为地质文化村建设提供资源基础;对已完成的地质旅游资源普查项目,结合资源自身的优势,要规划和设计一批与民俗融合、镇村发展融合、乡村文化融合的文化村,形成独特的地质文化村品牌效应,实现“记住乡愁”;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参与保护地质遗迹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地质文化村建设社会氛围;进一步优化地质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各个地质文化村建设精准定位,加强顶层设计,利用好政策优势,在改善景观环境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乡村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禀赋,逐步发展起地方特色旅游产业。

五、以水工环地质服务乡村地质灾害防治建设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由于受区域地质环境复杂性、地貌类型多样性、降雨的突发性、人类活动不合理性等的影响,使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乡村地区成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洪灾、旱灾、地震等频发的地区,严重威胁乡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地勘队伍作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服务的主力军,承担着乡村基础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排查、监测和救灾抢险及环境地质调查等任务,从技术角度提出乡村防灾、减灾、救灾的专业建议。乡村灾害的精准识别,需要地勘单位组建防治技术支持体系,以专家队伍为核心,技术团队为灾害调查、监测的践行者,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专业强的优势,将防治技术力量对口到县、派驻到乡镇一线。同时,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举办地质灾害防治专题培训班和应急演练及科普进基层活动,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风险管控和灾害防治基本知识普及到乡村基层,增强基层群众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群防群策的能力。

六、以土壤普查助推乡村特色生态农业发展

黄河流域甘肃段自然地理环境本底条件差,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类不合理活动下,乡村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及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导致乡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需摸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情况。距今40年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已不能真实反映当前农用地的土壤质量状况,因此开展土壤三普工作迫在眉睫,实现耕地土壤的“全面体检”。

目前,地勘单位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已深入人心,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已全面开展,为地勘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地勘行业要完整、准确、落实土壤三普理念,进一步研究乡村地区耕种土壤特性,指导村民测土配方、合理施肥,科学引导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重点开展乡村地区的土地质量、矿山及污染场地基础调查,给出切实可行的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助推乡村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七、以人才科技创新为文明乡村建设保驾护航

目前,地质环境修复治理、生态旅游、土壤修复等新兴领域已占市场主流,地勘单位迫切需要引进一批掌握新技术方法、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根据引进人才的特点、提供科技创新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修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个新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有效解决目前农村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传统领域的人才,要结合自身实际,优选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积极性高的职工,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引导其不断更新技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

 

本网站所发布的论文为2023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