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专区 > 学术文摘

地质工作支撑服务乡村振兴路径探讨——以四川垦造水田为例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6.20浏览次数:356论文类型:大地质大服务


地质工作支撑服务乡村振兴路径探讨——以四川垦造水田为例


摘要系统梳理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垦造水田的政策背景和现实需求,以四川实施垦造水田项目为例,对垦造水田建设目标、项目选址、规划布局、工程设计进行了分析,结合地勘单位的专业优势,提出地质工作在支撑服务垦造水田中可以具体实施8方面的项目,分别为:1)土地核查、土地整治规划;2)土壤普查、地质量调查评价;3)区域及专项水资源调查评价;4)自然灾害调查评价与治理;5)灌溉、排水及道路建设工程勘察;6)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护修复7)农田观测体系建设地理信息服务;8)农田景观建设、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为今后地质工作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提供思路。

关键词: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垦造水田;乡村振兴

0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新时代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已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1]。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为地勘单位服务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新任务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机遇[2]近年来,地勘单位积极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自然灾害综合普查、环境修复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修复治理、地质灾害治理、土地整理、地下环境监测和危房改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相当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储备,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4,5]乡村要谋求振兴发展,需要在保障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合理化的耕地保护利用,保障耕地能够维持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垦造水田是贯彻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具体举措,主要是通过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将宜耕后备资源开发、改造为水田,或将其他土地改造、复垦、提升为水田,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本文结合垦造水田有关政策背景和地勘单位专业优势,对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垦造水田路径进行探讨,为地勘单位从事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1垦造水田政策背景和现实需求

1.1 国家相关政策背景

2015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大力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2017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的难度日趋加大,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提出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强化保障措施和监管考核。2019年1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进一步指出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明确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为此,各省要因地制宜开展农田建设。2021年11月27日,《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6号),指出要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占用与补划,实行先补后占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积极拓宽补充耕地途径,组织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支持在适宜的荒山荒坡上垦造耕地,将平原地区原地类为耕地的地块,逐步恢复耕地属性。

1.2 四川省相关政策背景

在上述国家策背景下,2018年3月29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统筹实施农村宅基地整治、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等项目,明确新增耕地经验收核定后可用于落实补充耕地任务[6]。2022年1月5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四川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四川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指出土地整治工作应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综合整治”的原则,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并对项目区选址、必要的灌溉与排水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等配套建设做出了具体要求。2022年3月30日,《自然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垦造水田工作的通知》(川自然资发〔2022〕11号)印发,引导各地积极拓宽补充水田途径,破解补充水田指标匮乏难题,夯实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基础。同时强调要准确把握工作原则,严格规范项目管理,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稳妥有序推进垦造水田工作。2022年6月28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四川省垦造水田工程技术指南》,明确了垦造水田项目选址、规划布局、工程设计等内容和要求,极大促进和规范了四川省土地整治垦造水田的建设,包括改造水田、新开垦水田、水浇地或旱地改造水田等,是指导四川省开展垦造水田工作的技术依据。

1.3 四川省对垦造水田的现实需求

四川省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土地生态环境亟需改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大,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任务十分艰巨[6]。根据《四川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四川全省目前耕地保有量944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7793万亩,高标准农田4496万亩,需要利用稳定耕地进行补足才能完成国家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目标,其中水田约占50%。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四川将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做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开展“向水要地—旱改水”垦造工程,新垦造水田30万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新建1000万亩以上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特别是今后五年,四川省对水田指标的需求大。目前,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已在西昌市、隆昌市、岳池县开展垦造水田项目试点工作,建设总规模10809.06亩,共新增耕地454.95亩,新增水田1345.37亩[7],为今后全面推行实施垦造水田项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2垦造水田项目主要内容及技术要求

垦造水田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守合法性合理性2个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其他有关规划的要求;合理性原则是指坚持尊重群众意见、科学选址、因地制宜、生态保护、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

2.1 项目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是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增加有效水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和乡村振兴建设。具体目标有4个方面:1)有效增加水田面积,田块集中连片、规则成型、土壤深厚、埂坎稳固;2)水田灌溉水源有保障,灌排设施分布合理、配套完善。鼓励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3)路网与主干公路衔接,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机作业,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4)满足农田防护需要,起到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2.2 项目区选址

适宜选址的区域:最新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及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均显示为非水田地类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中的旱地、水浇地、园地等拟选地块海拔高程原则上不超过2000米拟选地块原则上集中连片,满足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种植条件符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项目涉及地块土地权属无争议项目涉及地块的土地权属人和土地承包人同意水源有保障,通过合理的工程措施,可满足项目建成后的水田灌溉要求优先在己建、在建和己规划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灌区和各类耕地建设项目集成区域,选择水源及土壤条件好、集中连片度高、适规模化种植的地块纳入垦造水田规划设计范围交通方便,有机耕路通达项目点,可满足工程施工、生产运输需要。

不适宜选址的区域:土地权属有争议的地块坡度大于25°的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含自然保护地、高山远山顶部山脊线区域等生态保护敏感区、重点区域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的区域己经实施和规划退耕还林(草)区,湿地保护区域,河流、湖泊管理范围,水库水面、重要水源地及相关保护范围、国土空间规划为林地的地类等区域污染严重难以恢复的区域灌溉无法保障的区域无水生农作物种植条件,不适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区域其他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开垦的区域。

2.3 项目规划布局

垦造水田工程规划应与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应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道路、林网、输电线路等设施,并应与现状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各单项工程应经过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且具体工程设施应避开特殊土地基和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或受山洪威胁的地带。

土地平整工程规划应因地制进行田块布置,平原(平坝)区(地面坡度60°)以修建水平条田(方田)为主,丘陵区、山地区以修建水平梯田为主。土地平整工程应根据土壤、地质条件合理确定田面、田埂、田坎构建的工程措施,确保建成后能够达到水田耕作的质量要求。

灌溉与排水工程规划应根据不同地形条件、水源特点等,合理配置灌溉供水措施,做到蓄、引、提、集相结合,中、小、微型工程举,鼓励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灌溉水源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的规定。灌溉定额参照四川省最新发布的用水定额执行。

田间道路工程规划应根据项目区及其外围己有交通设施状况和区内地形、水利沟渠布局情况,确定区内田间道路的类型和位置。道路通达度平原(平坝)区应不低于95%,丘陵区应不低于80%。田间道路工程的布局应力求使居民点、生产经营中心和田块之间保持便捷的交通连接。田间道路工程应尽量减少道路占地面积,与沟渠、林带结合布置,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率。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规划应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布置必要的农田防洪、防风、水土流失控制等农田防护措施,合理设置农田防护林,合理布设排洪沟、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等坡面水系工程,优化农田生态景观,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安全。

2.4 工程设计及技术要求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及其他工程。建成后的水田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和耕层厚度不得低于建成前。垦造水田项目区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不低于8%。垦造水田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工程质量水源工程使用年限不低于20年,其他工程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

土地平整工程田块长度、宽度根据实际地形地貌、农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等因素确定。田面平整度结合灌水试验等措施确定,田块蓄水能力不低于72小时。土壤有机质含量、耕作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容重、土壤PH值应满足《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12-2016)要求。对耕地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要进行土壤改良培肥,修复后土壤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的规定。

地面灌溉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T 246)的规定,渠道渠系水利用系数应达到《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GB/T 50363)的要求,渠道防渗输水灌溉工程应符合《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 50600)的规定,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应符合《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20203 )的规定,泵站建设应符合《泵站设计规范》(GB 50265)的要求,垦造水田田块规格、田坎修建标准、项目区各类设施防洪能力、田间道路工程道路路面材质、道路坡度和转弯角度、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设施等按《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SCTD/T 01-2007)规定执行。

3地质工作支撑服务路径探讨

垦造水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地球系统科学观、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科学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分层次、分阶段统筹各项工作。地质工作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军,在地质调查、土壤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地球化学调查、生态环境保护、地质旅游资源调查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在垦造水田过程中地质工作可以发挥以下8方面的支撑作用。

3.1 土地核查、土地整治规划

受限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传统编制方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面临定位缺少乡村特殊、编制基础缺乏协调、空间管制实用性差等诸多问题,规划未能构建出乡村振兴-地-业的耦合格局与体系,未能有效优化乡村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8]。地质工作可以结合二调三调和国土空间规划技术优势,开展乡村振兴视角下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对适宜开展垦造水田的土地进行调查核实,统筹项目选址、规划布局,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挂钩增减城乡建设用地为基础的,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9,10],确保高质量推进垦造水田

3.2 土壤普查、地质量调查评价

垦造水田对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耕作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容重、土壤PH值等有具体的要求。土壤普查可以研究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对土壤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开展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地力调查,可以查明土地质量状况、土壤污染和有益元素分布情况[11],地球化学调查可以收集相关数据绘制土壤基因图谱[12],为土壤质地改良、培肥、土壤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指导垦造水田建设。

3.3 区域及专项水资源调查评价

垦造水田项目区必须要有水源保障,需要调查水资源可利用量、供水方式、用水规模,进行灌水试验、防渗试验等,合理计算可为建设区分配的供水量,优化节水灌溉技术措施,提出符合灌溉保证率的需水量,实现供需平衡。水文地质工作可以为垦造水田提供专业的调查评价,特别是深度缺水地区和特殊地质构造导致缺水的地区,灌溉用水是制约垦造水田的重要因素,可以依托地质、物探、钻探等综合技术手段,充分挖掘地下水资源潜力,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开展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还可以进一步推进流域性水环境与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研发,提出整体解决方案,加强水环境与水生态监测,为农田用水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撑

3.4 自然灾害调查评价与综合治理

四川是地震、地质灾害频发的省份之一,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很大,在灾害发生期间,往往伴随地下水污染,影响粮食安全。自然灾害的发生还会破坏农业基础设施(灌排渠道、引水管道、防洪堤坝等),摧毁农业生产设备,从而破坏农业生产的条件,影响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3]。地质工作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流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早已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在垦造水田规划选址过程中,通过自然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尽量避开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段[14],避免各类地质灾害对农田造成破坏

3.5 灌溉、排水及道路建设工程勘察

水资源严重紧缺地区和可能受到洪水威胁地区,在垦造水田过程中,还需要修建灌溉与排水工程,这些工程建设前需要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调查,对工程建设适宜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还要开展岩土工程勘察相关工作,进行工程与水文地质分析,对地质构造及地震、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土质基坑工程地质问题、其他不良地质条件渠床渗漏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为工程立项、设计及建设提供地质依据,提出建筑物地基处理与基础类型、建筑工程措施建议

3.6 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护修复

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可采取林草植被措施进行绿化,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地表土壤侵蚀,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主要包括坡地薪炭林、水土保持林、沟头防护林的种植和土质沟渠、田坎植草等措施。近年来,地勘单位转型升级过程中,在绿色勘查、绿色矿山建设、地质环境保护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修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运用地球系统思维,平衡田和山、水、林、湖、草、沙、冰之间的关系,切实保护农田。并可开展农田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与受损农田生态系统修复。

3.7 农田测体系建设、档案信息服务

利用地质工作数据优势,结合数字乡村建设,建立农田天、空、地一体化测体系,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建立数字农田智慧监测体系,对农田、农作物进行实时管理。加强农田抗灾能力建设,构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为农田和农作物提供实时防护。地勘单位属地化以来,各类第一手地质资料集中于属地地勘单位,加强地质档案管理及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能够为垦造水田相关工程规划提供地质基础数据,做好地质档案信息技术服务 [15]

3.8 农田景观建设、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当前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及地质公园研究在保护地质遗迹资源、普及地质科学知识、推动广大农村贫困地区改善贫穷落后面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以及实现乡村振兴计划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6]。随着地勘单位转型升级和业务拓展,在垦造水田过程中,地质工作可以在保护地质遗迹、挖掘农田景观旅游资源(特别是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和四川丘陵地区特有的梯田景观等)、镇村布局优化[17]、村庄规划[18]、打造乡村旅游、地质文化村建设、乡村绿色文化 [19]、农业地质科普和新型农村研学旅行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4 结语

随着地勘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时期地质工作业务领域和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地质工作可以在垦造水田工作中开展土地整治规划、土地质量调查评价、水资源调查评价、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农用建设工程勘察、农田生态保护修复、农田观测体系建设、农田景观建设、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农业地质科普研学等方面持续发挥基础性、公益性的支撑作用,地质工作在支撑服务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罗建兵. 地勘单位服务乡村振兴初探[J]. 乡村科技, 2020, 28-30.

[2] 杜少喜, 钞中东, 游军, 杨克俭.民生地质如何精准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J]. 矿产勘查, 2018, 9(9): 1834-1840.

[3] 许书刚, 赵志俊, 黄敬军.新形势下太仓小城镇城市地质工作战略方向与实施路径[J].上海国土资源, 2021, 42(4): 79-83, 95.

[4] 丁华, 丁辉, 张悦, 廖文强, 陈鑫源. 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战略路径与未来对策[J]. 2021, 67(2): 467-475.

[5] 张慧利, 杨俊义.地质科技工作服务“三农”的思考[J]. 绿色科技, 2019, (17): 191-193.

[6] 秦刚. 解读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8, (4): 6-9.

[7] 赵蕾. 严守耕地红线 保护“天府粮仓”——四川省耕地保护工作纪实[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22, (6): 16-19.

[8] 牟晓磊.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以山西省平陆县张店村土地利用规划为例[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18.

[9] 王真.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研究——以×镇为例[D]. 郑州, 河南大学, 2021.

[10] 陈凯.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现实困境及政策思考——以广东省为例[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1, 34(10): 44-54.

[11] 黄春雷, 褚先尧, 范燕燕, 芩静, 龚冬琴, 魏迎春, 康占军. 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浙江实践: 地质工作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浙江省地质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杭州: 2018-12-15, 80-89.

[12] 李柯岩, 张玉峰. 地质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研究[J]. 中国煤炭地质, 2022, 34(6): 63-65.

[13] 谷洪波, 肖茜显. 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农业地质灾害影响及治理研究[J]. 怀化学院学报, 2020, 39(2): 45-50.

[14] 韩继深, 王霞, 宋慧. 地质环境工作与新城镇化建设研究[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3, 26(12): 44-47.

[15] 刘瑞. 发挥地质档案基础性作用 助力服务乡村振兴[J]. 办公室业务, 2021, (375): 148-149.

[16] 辛杰, 王伟, 尹伟, 彭小桂, 陈小龙, 康全国. 地质公园建设与遗迹保护、科普、乡村振兴的链接效应——以湖北省为例[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0, 34(2): 311-314.

[17] 徐颖.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市近郊区镇村布局优化探索[D].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18] 邹宛育. 基于乡村振兴的丹巴县域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及分类建设研究[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19] 韩宁. 我国乡村振兴绿色发展道路探索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本网站所发布的论文为2023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