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专区 > 学术文摘

地勘单位企业化转型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6.20浏览次数:203论文类型:其他

地勘单位企业化转型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受国际新能源兴起和能源需求的变化、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随着国内供给侧改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勘行业这一兼具基础性与公益性的行业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地勘单位在事业单位的体制下已经难以获得更好的发展,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僵化、人才培养守旧、运营机制死板等一系列问题急需解决之道。同时,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发文,要求大力推进地勘单位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推进地勘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地质工作体系,建立政府与企业合理分工、相互促进的地质勘查体系。从长远来看地勘单位实行全面企业化经营是必然的结果,也是实现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地勘单位 事业单位 企业化 转型

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研究背景

地勘单位作为事业单位多年来一直接受政府的财政拨款,对财政资金依赖程度较大,较少深入考虑经营、生存问题。改制后,地勘单位在以往的经营模式下对市场化竞争一时难以适应,生存发展受到严重考验,凸显出地勘单位长期以来作为事业单位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以往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已经限制了地勘单位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GDP增速明显放缓,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剧增,我国地勘经济迅猛发展的黄金十年已经伴随全球矿业经济不景气而成为了过去,国家财政和社会资金大幅削减地勘投入,导致地勘工程项目数量骤减,矿业权难以流转,商业性地质市场一蹶不振等现象,地勘单位的传统生存发展模式面临严重困境。地勘单位在今后如何发展,企业化如何经营,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国地勘单位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地勘单位在企业化转型过程中暴露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为地勘单位接下来的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旨在提高地勘单位在新的运行体制下保持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时,本文研究成果能够丰富地勘单位改革的理论基础,也为其他类型事业单位的改革提供参考建议。

2地勘单位企业化转型现状分析

2.1半事业、半企业

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勘单位“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导致事企不分,管理混乱。虽然地勘单位在企业化转型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相继出现“内蒙模式”“山东模式”和“云南模式”等一系列改革案例,但由于地勘单位遗留问题多社会负担重等原因,导致改革难以实现彻底的事企分离。国内至今仍存在大量“半事业、半企业”状态的地勘单位,在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和商业性上往往难以兼顾平衡,导致地勘单位的自身定位模糊,事业、企业权责不分,产权界定不清,长期无法真正融入市场经济。双重身份也使得地勘单位在市场竞争中受事业体制限制,在公益地质中又受企业盈利能力的拖累,二者相互制约,逐步将地勘单位拖入“四不像”的境地。

2.2多种用人体制并存

目前,绝大多数地勘单位属于财政差额拨款类型,为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地勘单位大量投资兴办企业,长期处于“事企混合运行”的状态。事企不分直接导致地勘单位事业编制和企业编制“两种用人体制并存,混合交错运行的复杂局面,对地勘单位长远健康发展形成制约,也对其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用人体制的不统一会导致薪酬体系的不统一,易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导致收入两级分化。

2.3事业思维制约企业化

地勘单位在职职工尤其是工作多年的老职工,普遍已习惯事业单位的工作模式,对于企业化转型可能感到恐惧和缺乏安全感。多数职工不愿跳出现有的舒适圈,从思想上抵触改革,仍然希望永远捧着“铁饭碗”吃“大锅饭”。这种禁锢的事业思维对地勘单位的企业化转型造成强烈的阻碍,不利于地勘单位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持续发展,甚至出现“开倒车”“躺平”的不良风气。

3地勘单位企业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3.1职工积极性缺乏

地勘单位职工事业体制存在依赖,对转企改制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对自身待遇有担忧情绪,从由财政拨款的有编制人员转变为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员工,心里有落差。地勘单位转企经营后,将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原先“铁饭碗”的局面会被打破,收入也会随企业经营效益好坏波动,这会部分职工丧失安全感,甚至对企业化转型后本单位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产生忧虑进而导致职工失去对单位的归属感,丧失工作积极性。

3.2核心竞争力不足

目前地勘单位经营大同小异,资质雷同,技术同质化严重,难以有拔尖的地勘单位脱颖而出,充分暴露出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1)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地质科技水平是保证地勘单位企业化转型后能够参与市场竞争脱颖而出的法宝,属于地勘单位首要的核心竞争力。人是地勘单位的科技创新主力军,是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年来,我国地勘单位一直以百局千队的队伍格局存在,队伍庞大,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精专人才较少。各地地勘单位以事业单位体制运营多年,人员整体偏于行政,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拉低了核心竞争力。  

2)管理体制创新能力不足多数职工适应了事业单位属性,改制后面对身份的转变,经营模式的逐步变化,难以适应,跟不上改革的节奏,还是存在保守的意识,对体制有惯性依赖。地勘单位转企改制后,如何在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改变长久以来效率不高的现象,加速全方位企业化,积极适应市场竞争,需要上层部门对地勘单位的管理体制创新进行顶层设计

3)经营战略创新能力不足。企业战略创新能够使企业拥有比别人更强的竞争力,但目前多数地勘单位没有战略目标和长远规划,也不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只看重眼前利益,只强调完成地勘项目工作,干完工程、上交勘查报告、挣到勘查费用就走人。地勘单位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和经营战略制定方面缺乏深入思考,资源获取方式仍然还停留在向国家伸手要项目的“乞讨”阶段。

3.3资本积累有限

地勘单位限于事业单位性质和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导致经济资本不易累积,而且离退休人员规模庞大,也对地勘单位形成巨大的资金压力此外,长期以来地勘单位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靠财政资金生存,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虽然允许通过兴办企业实现开源增收,但大多数工程项目往往金额小、利润率不高,难以对地勘单位的资本积累进行“雪中送炭”。而且地勘单位掌握的地质资料信息基本上都属于具有极强社会性的公益物品,不能出售获利,因而地勘单位不能借此实现自身经济资本积累。

地勘单位长期以来受资本不足影响,以至于多有鸿鹄之志,却对现状无能为力,甚至出现在经济低迷时期依靠自然减员来节约成本的现象如果没有上级的财政拨款,仅仅依靠地勘单位自有资金实在是无力承担找矿风险,难以负担找矿前期庞大的人财物投入。一旦企业化转型完成,就意味着财政资金的停供,对于地勘单位而言,无异是一场灾难。如何让地勘单位有效积累资金,助力企业化转型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3.4公益性地勘发展受阻

地勘单位的公益性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需要满足公众利益。我国从法律层面规定了地勘工作公益性的社会属性,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国人民共有,国家通过国土资源部等行政职能主管部门来代表人民利益对矿产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地勘单位改革后其工作既要发挥公益职能,更好参与公益地质工作,又要保证企业化改革后能够有足够的利润,让企业生存发展下去,这对地勘单位是个不小的考验。况且公益性地勘项目向来投入大、利润少,没有财政拨款支持,即使效益好的地勘单位可能也不愿参与。地勘单位在企业化转型过程中如何解决公益性和商业性的矛盾是改革的核心问题。

4地勘单位企业化转型问题成因分析

4.1事企分离不彻底

多年来,地勘单位早已习惯在事业单位体制下开展企业活动。当前,绝大多数地勘单位在体制上实行的仍然是外部事业体制,内部企业化管理的模式。随着地勘事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化生产运作机制与事业化的管理体制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收入分配、人才引进及经营管理方面均出现了冲突,这种“事企混合”的体制与机制不利于地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不可否认,“戴事业帽子”可从国家获得财政支持,既满足了生存需要,也解决了职工医疗和养老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而“走企业路子”,则可承接市场项目,增加地勘单位的经营收入,提高职工的工资待遇。表面上看来,这种模式给地勘单位带来了短暂的收益,但从长远看,这种“事企不分”的机制容易造成地勘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产权不清、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够,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降、人才流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不利于实现地勘单位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2缺乏商业模式创新

良好的商业模式可有效整合商业技术、优惠政策、外部资金渠道等有利资源,从而将其转化为企业持续有效的竞争力。虽然我国地勘单位当前也从事商业性地质勘查业务,但在资本市场、矿业权等方面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国内大部分地勘单位更多地扮演技术服务公司的角色,主要从事专业的技术服务,缺乏能带来持续稳定现金流的实业经济支撑,因而难以摆脱传统“打工经济”身份。地勘单位需要树立品牌意识,突破商业模式的创新,逐步将自身转变成集地质科研与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地质科技投资公司。然而,地勘单位的商业模式创新壁垒高,一方面需要成熟专业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又需要大量的矿业开发资本,即有效整合地勘与矿山开发相关业务,延伸地勘单位的产业价值链,从而帮助地勘单位建立以地质勘查为主业,矿山开发为核心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实现“探采一体化”。事实上,我国地勘单位还停留在地勘事业初级阶段,大多数地勘单位离国际标准地质勘查商业化运作模式仍然有着较大差距。

4.3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我国在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勘单位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度供给方面不足,缺乏对地勘单位的政策指导,针对地勘单位企业化转型的配套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这也是导致地勘单位发展受限的重要因素。,地勘单位始终扮演给政府打工的角色。在完成地质找矿的任务后,找矿成果与地勘单位本身并无联系,不能参与利益分配造成地勘单位资本难以积累,发展能力薄弱,以致难以长久的发展壮大。其次,探矿者无矿权。这对地勘单位发展影响巨大。矿业权尤其是优质矿业权需要地勘单位用大量资金通过市场化拍卖获得,对资金本就有限的地勘单位而言堪称“雪上加霜”缺少矿业权的地勘单位便无法参与矿业权的利润分配,造成利润来源渠道的重大损失。地勘单位依靠财政资金生存,会陷入缺资金、缺资源的恶性循环。最后,找矿突破得以实现的前提,首当其冲要解决好地勘单位的生存问题。国土资源管理的中坚支柱力量是公益性地勘单位,虽非市场主体,但却承担了大部分基础性、战略性地质任务,是矿产勘查市场的主要力量。只有得到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地勘单位才能保证实现找矿成果突破战略目标和推进地矿事业的发展。

综上,国家应从战略高度去重视地勘单位体制机制和改革发展问题,提供有效的上层政策支持,切实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尤其是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能够分离和稳定的运营,保证地勘单位有适当的资产发展壮大。

5地勘单位企业化转型对策及建议

5.1坚持“事企分离”,做好科学分类

地勘单位改革实质上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变革从总体上看,地勘单位无论是局为单元的改革,还是地勘单位整体为单元的改革,都没有真正脱离事企混合的属性,这充分说明了地勘单位整体改革的艰巨性。地勘单位分类改革涉及单位广、人数多、情况复杂,在分类标准的制定中,要坚持事企分离,决不能仅仅根据单位的历史沿革、人员数量、资产规模、行业地位来进行一刀切式的简单归类。

长期来,每个地勘事业单位的职能中都有属于事业性质的公益性地质部分,也有属于企业性质的生产经营部分,二者从业人员、所占经济成分比重、对会的贡献大小等都不尽相同。改革一方面要根据公益性地质工作的要求,集中优势兵把公益性地质队伍建精、建优,更好地为国家社会经济服务,实现地质找矿的公益先行”目标。另一方面要鼓励市场化运营较好的地勘单位积极承担社会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努力培育地质勘查投资主体,争取在国际矿产资源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事企分离的方向,市场化为导向,深化事企分开,明确人才队伍及社会职责,清楚界定公益类地勘单位(不再区分一类和二类)和商业地勘单位,取消事企并行的公益二类组织形式,按界定标准重新分类整合。对于涉及到国家战略性、公益性而又不能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地勘事业,应当划入公益类,其产权或所有权明确规定属于国有,经费由财政承担,即全额拨款,人事依然实行事业编制对于发展条件较好、市场竞争能较强、发展后劲强劲的地勘单位应鼓励其改革成为商业地勘单位,改革后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矿产勘查开发企业。各地勘单位可按照新标准,有序推进分类合并重组,彻底解决地勘单位长期以来“散、乱、小”的复杂问题,进一步规范地勘市场经济。

5.2构建“探采一体化”产业链

打通探矿到矿业开发的产业链,地勘单位才可能彻底摆脱单纯的“打工经济”身份,真正做大做强自己的主业,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方向。“探采一体化”是技术与资本、资源的结合,是建立矿业新体制、新机制的必由之路,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地勘单位延长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地勘单位参与矿业开发,应充分利用好技术、人才和资料信息优势,建立能够适应新商业模式的组织构架和管理机制,以独立开发或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的方式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完整的现金流。把勘查与开发有机统一起来,以开发反哺找矿,以开发激励找矿,以找矿促进开发,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提高职工收入,增强企业凝聚力,更有效地促进地勘单位的企业化转型和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5.3完善矿业权相关政策

完善现有矿业权政策,有效解决地勘单位尤其是企业化转型后的地勘企业资本不足的问题。内蒙古地勘单位改制后有条件地配置矿权,让地勘单位的发展有可以依靠的矿产资源,促使内蒙古地勘单位能保持良性发展。而较早进行地勘改革的云南、广西等省份的地勘单位,并没有出台配套的政策支持改革,地方政府忽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一刀切”的模式导致两地地勘单位在失去财政资金和没有矿业权的情况下经营效益骤降,人才队伍动荡。故而,让地勘单位有矿权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适当为地勘单位配置相应的优质矿业权,完善矿业权的管理制度和出让制度,帮助地勘单位将土地变性为经营性用地,鼓励地勘单位走探采一体化道路,能够促进和保障地勘单位企业化转型后能继续稳定发展;其次,有关地勘行业的金融政策应尽快出台,由政府牵头,联合各大商业银行设立地质勘查专项基金,发行地勘类绿色金融债券,破解地勘单位资金困局;再次,给予地勘单位适当的税收优惠,尤其在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取得重大找矿成果,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时,通过税收优惠以示激励;最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地勘单位转企改制后的重点内容是地勘单位的盈利能否得到保障国家投入资金勘查的矿产资源在出让时,由于地勘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持、设备折旧、勘查风险等要素,给予地勘单位一部分利益作为经济补偿,以提高地勘单位的持续生产能力。在地勘单位分类合并重组完成后,实行“一企一矿”政策尤为重要。

5.4优化人才引进机制

当下,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发展质量绝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质量。地勘单位须结合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地质工作的特色,跳出传统地质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重新制定顺应企业化转型发展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相关专业的招聘规模,拓宽人才引进范围

企业发展是一个多专业共协作的结果,传统地勘单位都以招聘地质技术人员为主,忽略了经管、法律、工商等口径的多学科人才。地勘单位的企业化转型离不开经、管、法等学科人才的价值贡献,社会科学类人才熟悉企业运作模式,能熟练运用各种分析模型深度剖析企业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对地勘单位企业化转型后的盈利模式、组织机构效率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顶层设计,进而为地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这是地质技术人员难以完成的任务。因此,地勘单位在引进人才方面,应从服务企业化转型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招聘地质以外的其他学科、交叉学科高层次人才,除常规的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外,可另辟蹊径拓宽引进渠道,与相关高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优先吸收其中的优秀专业性人才。

5.5“地质+”战略引导产业链拓宽

实施“地质+”战略,增加产业链宽度,扩大业务覆盖范围,为地勘单位增收开源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进“地质+战略矿产”,加强锂、三稀、石墨等新兴战略性矿产和页岩气、煤层气、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勘查。二是推进“地质+生态修复”,加强“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系统修复治理和废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三是推进“地质+乡村振兴”,加强农业地质调查,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融入农业产业体系。四是推进“地质+智慧城市”,加强城市地质调查,顺应城市有机翻新潮流,开拓智慧城市建设蓝海业务五是推进“地质+地灾防治”,扩大地灾防治范围完善治理和防控手段,填补业务空缺六是推进“地质+文化旅游”,加强旅游地质工作,开展自然旅游资源勘查,推动各类地质主题公园建设,旅游注入地质元素。通过“地质+”战略的实施,地勘单位可建立起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有效拓宽产业链,促进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也可分散投资风险。

6结论

地勘单位作为事业单位已走过几十年的风雨,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地勘单位的事业身份已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自身发展受到体制的局限性,导致核心竞争力低下,缺乏经济效率。“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对地勘单位的发展不是长久之计,会加剧地勘行业的乱象发生,对地勘经济生态链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地勘单位应坚持“事企分离”,推动公益类和商业类实行分类合并与重组,加快企业化转型进程,增强单一企业经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规模经济效应,用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经营理念去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积极融入市场化竞争,通过构建新型地质工作体系,助推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聪,祝向平.我国地质勘查行业转型升级的方法路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32(11):66-68.

[2] 郝守昌,莫济海.国有地勘单位地质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0,33(05):74-78+59.

[3] 黄冬梅.大数据时代下地勘业务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五矿勘查开发有限公司实践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30(03):9-13.

[4] 田国华.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煤炭地质,2013,(01):65-68.

[5] 杨兵.对地勘行业改革的反思[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08):15-17.

[6] 黄永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质勘查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8):17-18.

[7] 张同国,邹长安.国有地勘事业单位推进企业化管理工作探析[J].湖南有色金属,2011,(01):67-70.

[8] 国土资源.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调研报告[J].国土资源,2016,(07):33-35.

[9] 万祖华.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研究[D].2013.

[10] 叶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质勘查产业发展论述[J].冶金管理,2020 (23):101-102.

[11] Baohong Hou,John Keeling,Ziying Li. Paleovalley-related uranium deposits in Australia and China: A review of geological and exploration models and methods[J].Ore Geology Reviews,2017,Vol.88,pp.201-234.

[12] Randy Showstack. White House Proposes 4% Increase to U.S.Geological Survey Bugdet[J].Eos Transactions,2014,95(14):117-119.

 

作者简介:

陈建桥,1993年3月生,男,四川省广安人,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金融学本科,经济学学士,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工商管理硕士,中级经济师,四川省七地质队研究员,从事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工作,联系电话:18402836021,邮箱:466199008@qq.com,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剑南大道南段338号。   


本网站所发布的论文为2023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