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地勘单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地勘单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已成为了发展的首要任务,只有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产业链水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才能保持地勘单位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地勘单位;科技创新;新常态;核心竞争力
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规划《建议》部署的12方面重大任务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被列在首位,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这四个创新发展的重点进行了系统的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又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不仅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在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战略作用,还为我们地勘行业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在这样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下,作为地勘单位,更需要积极转变观念,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人才、资金、体制等保障,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
1地勘单位科技工作的基本情况
现阶段,随着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地勘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同时也是能源资源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已将科技创新作为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开始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培育竞争制胜和长盛不衰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也更加明确了。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等领域在贯彻新发展理念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拓展新兴地质业务的发展空间。以四川省地质局第九地质大队为例(以下简称“第九地质大队”),近年来,面对近些年地勘经济整体下行的压力,第九地质大队坚持牢固树立“地质工作就是科技工作”的理念,不断探索科技服务型企事业发展模式,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工作中,取得了新的进展。第九地质大队坚持和完善现有科技工作管理的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不断将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并深入融合、广泛渗透到开展业务领域的各个方面,在生态环境保护、测绘地理信息、防灾减灾、地质勘探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课题研究,并形成了一批属于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创新主体培育有了一定成效。
2地勘单位创新驱动面临的问题和不足
2.1地勘单位改革压力与机遇并存
目前,地勘单位改革已步入“深水”阶段,但残酷的矿业经济大环境压缩了地勘单位的改革空间。大宗矿产品价格低位运行,生态保护政策要求日趋严格,矿产品开发成本走高,地勘单位服务的经济体普遍运营不畅,地勘单位单靠低端市场已不能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1] ,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但是改革可以释放出一些行业红利,可以促进地勘行业的健康发展,地勘行业面临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需求,需要地勘单位建立市场化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人才培养、加强与相关行业的合作,这些也是地勘单位的压力来源。
2.2创新能力不足
2.2.1地勘行业与主流的互联网行业、制造业、医药业、金融业等高附加值产业相比,存在内生动力不足,再创造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研发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重要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存在缺失,许多地勘单位拥有大量的,多年的成果资料,但对这类资料的二次研究工作相关欠缺,导致地质服务技术未能广泛推广,也未能进一步改进形成新工艺、新方法。
2.2.2地质科研项目、创新平台建设落地难。地勘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相比,在科技项目攻关、装备能力建设、创新平台搭建方面具备的技术支撑能力较弱,如何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地勘单位的经济效益、科技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地勘单位在创新驱动中一大难题。
2.3高层次创新人才、领军人才匮乏,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2.3.1地勘行业工作较其它行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如:地勘单位的部分项目在野外,较为偏远的山区、乡镇等地都是地勘单位工作人员的常驻地;部分工作具有一定风险,地勘工作跋山涉水,必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在项目踏勘、野外填图、地灾排查、地质测绘等工作过程中,存在遭遇落石、滑坡、动植物伤害的风险,这对新入行的地质行业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考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知识迭代更新速度加快,地质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诱惑也随之加大,有地质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流向其它行业的趋势明显,这对地勘单位人才储备是非常不利的。
2.3.2引进高层次人才、成熟人才的通道比较单一,吸引、留住人才的机制还不完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改革型领军青年人才流失、缺乏,部分单位人才断层现象严重。
2.3.3现有人才队伍结构与全队升级转型、高质量发展需要不能有效匹配,青年技术骨干和专家团队成长的速度跟不上外部环境更新的速度。
3实现地质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
观察近年来在行业形势下行背景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地勘单位便会发现,这些单位都有自身的独特优势,而这些优势的取得,多是与其坚持创新驱动的五大原则是密不可分的。
3.1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原则
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着重抓好龙头领域、优势领域的创新工作,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从生产实际出发,从提质增效降本等基础出发,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效能。
3.2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要素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提高创新要素的效率,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根据地勘单位自身的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需求,合理规划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3.3坚持集约集群原则
以骨干专业、特色专业为依托,重大项目为载体,完善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产业联动,;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特色鲜明的、能刚好的为社会提供地质技术服务的创新平台。
3.4坚持深化改革原则
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坚持培育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二级、三级实体、创新型科技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3.5坚持开放合作原则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依靠协同创新,充分运用“互联网+地质”、“地质+”多领域交叉融合促进科技创新。积极与周边地区协作,加强与省内外其他区域的互动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区域合作关系。构建“政产学研用”全面合作体系,打造多层次协同创新合作格局。
4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4.1转变思想是科技创新的首要前提
地勘经济发展处在新常态时期,地勘单位更要提高科技创新的思想意识,要充分意识到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改革浪潮中站稳脚跟。一是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宣传教育,营造主动创新,探讨课题的工作气氛;二是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单位的重点工作任务中,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开展相关的科技创新工作或科技技术服务。
4.2强化科技工作内部管理,完善科技创新工作管理体系。一是结合地勘单位改革的现状,加强科技创新工作重要性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宣贯,抓好各个层级的科技创新工作责任落实;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并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并建立科研项目申报目标责任制和科技任务清单等方式明确细化科技创新工作任务。
4.3明确科研创新驱动的主要方向。一是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机遇。二是积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计划,以项目、平台为科技创新载体,坚持现有产业的科技创新,对已有项目和成果资料进行深挖提炼,寻找突破口。加大在重点领域的科研选题、申报和支持力度,要聚焦重大项目、科研项目,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找准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现实需要,积极组织谋划,通过“人才集聚、技术集成、成果集合”方式为重大项目提供地质科技支撑。三是从生产项目的应用方面入手,结合大地质需求,重点在提质增效上找到创新点,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效性,开展社会价值高,能带动发展的科研课题研究。
4.4加强科技创新技术支撑的软硬件保障。一是积极申报科技创新工作室、科技信息平台;二是加强与高校,科研团队的合作,利用高校和科研团队的人才、实验室、科技前沿信息获取等优势建立资源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群定的合作模式,形成市场——研发——效益——再研究的良性循环,提高地质科技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能和品牌效应。三是做好能力装备提升保障,补齐高精尖设备短板,科学推进大数据处理中心、实验室等的建设和运用。
4.5加强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完善经费管理机制
完善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完善多层次、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使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更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提高科技创新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6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储备和运用。一是落实好人才考核和激励制度,解决人才聚、留问题;二是要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立人才后备库、和科创小组、团队、创新工作室等,根据地质科技人才需求和短板弱项,分类,分批次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建立完善专家制度,着力培养一批拔尖的行业领军人才、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团队发挥他们在科技创新中的突出作用;三是制定“人才留住计划”,通过政策手段延长核心人才服务时间,解决基层新老人才断代的问题,减少成熟人才流失的现象,让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拥有更好的各类待遇,专心致志地当专家,做研究;四是大力激发科技领军人才建功立业的能量,激励科技领军人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思想境界,增强过硬本领,勇于担当作为。
5注重科技成果转换,提升地勘单位核心竞争力
5.1科研课题攻关是与项目建设密切联系、协调推进、相互促进的。
“互联网+地质”“地质+”的技术服务可以带动众多小微社会服务项目;智慧勘查(包含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可以带动土地调查、城市地质、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绿色生态类项目;其他的科技创新平台与地质找矿、地质服务项目更是密不可分。
5.2做好科研选题工作
一是在申报项目确立选题前认真做好选题的“查新”工作,有针对性在目前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方面、行业热点上确定课题方向,同时报的课题最好有相应的前期研究成果或项目载体,有利于在最终科研成果获得后能更好的为生产实际服务。二是以项目、平台为科技创新载体,要落根于我队已有项目,进行深挖提炼,寻找突破口。加大在重点领域的地质科研选题、申报和支持力度,也可从生产项目的应用方面入手,结合大地质需求,重点在提质增效上找到创新点,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效性,开展有社会价值高,能带动发展的科研项目研究,针对测绘地理信息;绿色、生态、环保技术服务;地质找矿;地灾防治;深地探测几个核心领域重点推进科研课题研究并建立课题库。
总而言之,科研课题的选择要从经济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市场的需求,而研究过程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研成果要最大限度的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创新的最终目前还是提升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勘单位改革前进的浪潮中,地勘行业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逐步走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的重要时期。只有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结合不同地勘单位的自身优势,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产业链水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才能打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攻坚战,有效破解改革发展中的“卡脖子”难题,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发挥好地勘单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地质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齐鸣.对地质找矿工作几个问题的看法[J].中国国土资源经 济,2011,24(9)
[2]罗榕梅.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环境下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培训机制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4).
(本网站所发布的论文为2023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