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带一路”背景下黄金企业“走出去”的合作策略
一、“一带一路”的背景情况
“一带一路”即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旨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通过“互联互通”达到共赢。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国内外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劳动力及资源成本的相对优势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GDP增速一度在10%以上,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国内看,中国原有的“以量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金融危机时期的四万亿刺激措施更是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长期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与出口逐渐失去增长动力,国内投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
从国外看,中国的崛起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融入国际多边贸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经济体均面临深入调整经济结构的挑战。在传统外需极度疲弱的情况下,中国既要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又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和市场。因此,通过拓展外部市场拉动外需、加强经济互利合作就成为当前各国政府所寻求的措施。“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提出给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策略指明了方向,成为中国在新时期优化开放格局、提升开放层次和拓宽合作领域的重要方针。
二、我国黄金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局和方向
《中国黄金年鉴2021》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黄金资源勘查投入在不断减少,2020年我国黄金勘查投入同比减少10.8%,造成黄金勘查投入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前几年金价低位徘徊造成的预算减少、自然保护区退出矿权、安环政策趋紧等。但更重要的是受国内黄金资源禀赋的限制,目前我国黄金资源普遍存在的资源分散、品位低、处理难、成本高、深部资源及周边资源勘探程度低、企业规模小、产出成本高等问题的制约,国内产量大幅增长难度大。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黄金矿企做大做强的瓶颈。
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不仅黄金资源丰富,而且资源禀赋更好。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经济水平有限,大多国家和地区的矿业发展水平较低,出口的矿产品仍以原材料为主,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黄金企业积极“走出去”,融入全球经济成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我国黄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成果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黄金企业,积极“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黄金资源,加快国际化步伐,实施“一带一路”沿线资源占有,实现全球资源配置,是我国黄金企业走向世界一流的重要途径。经过十余年“走出去”,我国黄金矿业上市企业在国际化布局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
紫金矿业面向全球布局,在全球13个海外国家布局项目,拥有境外员工21,695人,海外铜、金矿产资源量及产量、利润均全面超越国内,已经成为金属矿业行业的全球化企业。
招金矿业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高质量的黄金项目作为重点投资,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多家附属公司及参股企业,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黄金矿业公司打下坚实基础。
赤峰黄金通过收购金星资源、战略投资澳大利亚上市矿企金属科技公司,成功进入加纳和澳大利亚,目前赤峰黄金的3个海外项目分布在非洲、东南亚、澳洲,这些地区均为国际重要产金地区,成为赤峰黄金未来国际化的桥头堡。
山东黄金也通过巴里克黄金公司牵手,收购阿根廷贝拉德罗金矿的50%权益,成为其南美洲的第一个项目,走出了国际化的重要步伐。
资源并购,让我国上市黄金矿山企业海外项目的重要性也在持续提升。据中国黄金协会统计,2021年,我国黄金矿业上市企业的海外项目营业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像紫金矿业同比增长96.61%,接近翻倍;赤峰黄金同比增长14.35%;山东黄金同比增长6.53%;湖南黄金同比增长205.03%;恒邦股份同比增长61.37%。紫金矿业境外生产经营利润占比达到51%,赤峰黄金境外净利润占比达到31.9%。
四、我国黄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方式
我国黄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可参考的几种方式:
(一)直接获取勘探权和开采权。通过投资,直接获取境外矿石的勘探权和开采权,这种形式自主经营,成功后可拥有稳定、可靠的资源,但周期比较长,特别是有些项目需要从矿产资源勘查做起,需要完全承担经营风险。
(二)合作开发方式。主要是指我国企业和项目所在国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开发,此种形式由于有当地企业的参与,比较容易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且不需要企业做前期勘探工作,风险相对较小,但进入成本比较高,难以实现。
(三)收购现有矿业公司股份。在资本市场上收购项目国现有矿业公司,可以快速进入目标国市场,实施周期短,但是此方式股价波动风险较大,且受国外法律及筹资能力的限制,很难获得目标公司的控股权,对公司的经营没有掌控能力。
(四)投资购买生产能力或签订长期供应合同。此种方式可以快速得到矿产品且供应稳定,能够保证生产的运行,但供应价格一般为市场价格,难以获得开发资源本身的收益。
(五)取得国际黄金品牌认证资格,融入全球黄金市场。例如:通过取得伦敦金品牌认证资格,取得自由进入国际黄金市场参与各种交易的通行证,提升自己的品牌能力。利用取得资格认证后的便利和国内黄金企业的技术优势,开展来料加工业务或与国外企业合资建立精炼厂,不断拓展贵金属业务在海外渠道的覆盖面,积极融入全球黄金市场。
(六)参与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业务,探索黄金市场合作新模式。例如:上海黄金交易所联合国际会员推出的黄金之路项目,此项目推动中国黄金加工制造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黄金珠宝商进行产业对接,是推进中国整体产业链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延伸的积极尝试。这一业务模式的推广,有利于构筑“一带一路”沿线用金需求与中国先进黄金产业供给的桥梁,推动中国黄金制造产业产能输出,促进中国黄金产业集群发展和中国黄金市场的产业升级。我国黄金企业可积极参与到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业务,积极尝试,探索黄金市场合作的新模式。
五、我国黄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存在的风险和挑战
(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政策波动风险大
政策风险是指资源国政府对外资的政策发生了变化,而给企业投资经营造成的困难。尽管沿线国家积极构架合作的政策框架,但仍存在政策的不稳定性。有些沿线国家政局不够稳定,政策变动大,导致很多项目无法纪续进行下去,给我国企业造成损失,也降低了矿产资源合作的安全性。政策的不稳定包括矿产开发政策的不稳定性、财税政策的不稳定性等。例如,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公布的2013—2014年全球矿业投资环境调查显示,吉尔吉斯斯坦政策的不稳定就与政府调整矿法和提高相关税费有关,这些不确定因素降低了我国矿产资源企业 “走出去”的安全性。
(二)海外矿产领域的并购不断加剧,对优质项目的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跨国矿业公司加速并购,矿产领域形成了新的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矿业巨头,控制了全球优质的资源储量,提高了全球的矿业集中度。世界前50名的跨国企业公司产值占全球矿业总产值的60%左右,而我国企业大都为中小型矿业公司,无论在资金实力上还是国际项目运作经验上都处于劣势,想要进行国际化经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三)文化差异大,全球化经营管理成本增加,管理难度加大
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跨文化的整合能力则对企业跨国投资经营的成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当前我国黄金企业“走出去”而言,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以及经营地点的国际化,各个国家在矿产政策、税收、劳工政策、法律、文化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我国企业全球多地运营的管理难度和经营管理成本势必加大,对我国黄金企业的管理水平是一项巨大的考验。
(四)金融市场动荡,汇率风险大
汇率时时刻刻都在变化,随着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汇率风险已成为“走出去 ”的企业时刻关注的问题。黄金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投资经营活动,必然会持有一定额度有价证券及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若相关利率、汇率等发生较大变动,公司生产经营可能承受一定压力。
六、我国黄金企业实施 “走出去”战略应对风险的措施
(一)综合评估“一带一路”国家黄金资源投资前景
黄金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重视项目的调研与论证,在对外投资之前,企业一定要加强对投资目的国各方面信息的调研,包括社会人文环境、法律环境、项目现场、现场勘察、施工资源信息、气候及天气状况、是否有技术控制、流行性疾病以及主要发生的不可抗力事件的调研等等。同时加强对国际市场行情变化的分析预测工作,对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具有清晰判断。
(二)培养国际化人才,建设懂得国际化运作的团队
有效地参与海外市场竞争和防范化解海外投资风险,都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人才就是那些对国际商业规则、人文环境、法律法规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并能加以运用的人才。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在激烈的海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走出去”的资源型企业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企业角度看,也应当重视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风险的防范和规避最终是由人才来实现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国际化人才,就不可能利用所在国的法律及国际通行规则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因此,要加快建立一支懂管理、懂技术、懂外语、熟悉外国法律和制度的国际化运作团队。
(三)丰富融资渠道,助力行业快速发展
黄金资源开发是一项高成本、高风险、长期性的投资经营活动。一旦目标矿山在生产运营中发生资金风险或矿山所在国发生政治、经济风险等,投资企业将很难独立应对。积极利用保险、担保、银行等保险金融机构和其他专业风险管理机构的相关业务保障自身利益。可以通过购买海外投资保险的办法来规避政治风险,即通过支付一定的保费,把自己要承担的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对中国企业来说,一般可以选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投资企业购买保险往往能够稳定债权人信心,从而顺利实现债务融资,筹集款项。
(四)尊重当地风俗文化,及时掌握信息,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与境外国家合作时,要始终抱着亲诚惠容的理念,要尊重合作目标国的文化,要入乡随俗。处理好与政府、议会以及当地居民的关系,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承担必要社会责任,雇佣当地员工,并适当改善当地卫生教育事业,争取政府、议会以及当地居民对项目的理解和支持。要同当地政府部门和中国驻外使馆及经参处保持良好顺畅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掌握所在国的政治动向,针对存在的风险,事先制订应急预案,以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各项突发事件。
七、我国黄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黄金企业是典型的资源型企业,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产,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大多数矿产资源禀赋较差,缺乏比较优势,随着多年的开采,我国黄金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开采难度加大。只有大胆、积极地“走出去”才能获取更多的资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黄金资源丰富、黄金产业发展潜力大、合作空间广,而中国黄金产业具有黄金勘探开采选冶技术、加工制造能力优势、人才优势,与沿线国家的黄金资源优势形、市场潜力、产能消化能力形成互补。加强对沿线国家矿产勘查开发投资与合作,黄金产业可以在全产业链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对构建中国多元化的资源供应来源、提高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能促进我国黄金行业成熟的技术和大型设备输出,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还能在我国黄金行业与国外企业合作过程中,按国际先进标准和理念实施黄金矿山建设,推动双方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国外矿业企业的先进经验,并加强黄金行业与有色、煤炭、钢铁、非金属矿业等行业的互相交流学习,借鉴经验,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我国黄金企业的管理能力、生产技术水平、智能化水平,促进黄金行业的发展。
再这样发展背景下,中国黄金企业积极“走出去”,融入全球经济,实现我国黄金行业的转型升级,这既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践行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举。
八、小结
“得资源者得天下”,无论是从国家利益还是企业发展的层面看,中国黄金企业通过并购开展的国际化经营都是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选择。“一带一路”涉及近 60 个国家,市场空间巨大,是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和行业发展的新战略机遇。中国黄金行业应从黄金的金融属性出发,结合国家增强战略储备的政策,发挥本身的基础建设力量与经验,借力“一带一路”战略,从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角度,推动国家黄金战略,从国际、国内两个空间布局增加黄金资源储备,从行业和企业两个层次“走出去”,扩大资源配置空间,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我国黄金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黄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本网站所发布的论文为2023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