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专区 > 学术文摘

云南地勘单位改革新形势下的科技创新工作思考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6.20浏览次数:236论文类型:其他

云南地勘单位改革新形势下的科技创新工作思考


科技创新工作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创造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202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2年5月9日,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规划也明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推进科技和管理创新为引擎。所以,科技创新工作是无疑是地勘单位走向新赛道的重要力量源泉。本文以地勘院及局属其他地勘单位现有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为基础,根据产业转型发展目标,浅谈在云南地勘单位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发展工作中的几点思考,以期为实现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科技科研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竞争日趋加剧,创新要素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目前地勘单位科技创新工作普遍存在市场环境不完善、顶层规划不明确、组织与资源不支撑、市场导向不清晰等一系列问题。

(一)市场环境不完善,科创条件优势不明显

一是行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政府督导、激励与评价机制不健全、不配套,难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创新资源难以有效配置;二是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原则性法规较多,而可操作性法规较少。针对科技投入、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协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仍处于完善阶段,保障体系尚未完全构建;三是行业标准尚未统一。行业间规范标准不统一造成横向壁垒问题,致使科技创新难以系统性推进,行业间创新要素缺乏流通,难以形成协同发展。

(二)缺乏全局规划,顶层规划不明确

一直以来,在经营导向、任务导向的惯性工作思维下,全局大部分地勘单位依旧以生产业务为重,科研方向及定位不够清晰。地勘单位作为智力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行业,长期以来更关注集成应用,“拿来主义”的特征明显;企业科研创新工作的目标更多关注课题、专利、获奖等,缺乏对前沿技术的长期跟踪、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意愿不强。科研工作如何支撑整个单位未来战略发展、如何在行业内实现差异化定位不明确。另外,多数地勘单位的科研工作仍以分散研发模式为主,针对不同创新领域分板块各自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

(三)科研组织体系构建仍处于初级阶段,难以形成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就地勘院而言,作为生产为主导的企业,在资源分配、人员调配方面都要首先满足生产的需要,科研目前起到服务和支持生产的作用。企业面临长期研究积累与短期商业价值的平衡,内部科技创新工作“为研究而研究”的情况依然存在。虽然已经单独设置了“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承担科技创新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真正要实现质的飞越,一定是需要发动全员积极参与方能实现。目前,由于科技创新与生产经营在底层逻辑、要素需求等多方面存在本质性差异,导致科研要素难以得到充分满足,产出效率大大降低。

(四)人才断层明显,人才激励机制乏力,培养模式欠佳

地勘单位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经年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人才断层明显,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人才短缺问题。现有知名专家人才数量、层次与企业的行业地位、市场规模和项目业绩不匹配,未能吸引高端人才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有效支撑。

另外,一是在激励机制方面,针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方式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工资+绩效模式阶段,绩效的发放没有比较精确的量化标准,对主要研发人员和科研主体并未实施精准激励,难以有效催化自主创新意识。尚未构建起以成果转化收益为核心的科研激励奖惩制度,缺少科研津贴、课题奖励、科技成果奖励等等,从而难以形成科技创新利益共同体。二是培养模式方面由于科研人才孵化机制、培养计划尚不成熟,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仍有脱节,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蓄水池”难以形成,专业领域领军人物及团队难以浮现。要想改善这一局面需要进一步打破传统观念中的“条条框框”,为科创人才“放权解绑”,同时建立阶梯式培养模式,打通核心人才成长通道。

(五)市场导向不清晰,科研成果市场化程度较低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路径偏窄、转化率较低,这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地勘单位从事科技研究的主要动机是获得收益,不管是显性的经济收益,还是潜在的无形收益。但受限于成果转化与价值变现时间周期漫长,成果转化速度长期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科研成果通常与市场相脱节,难以直接转化为收入,对企业生产经营支撑力度不足。由于短期内地勘单位难以从“生产为王”的传统理念走向“科创引领”的新型发展思路,普遍存在不能基于业务战略定位明确科研发展方向的情况,导致科技创新工作停留于孤立的技术研究层面。

(六)技术交流不足,前瞻性技术研发不够

在长期以来各经营生产部门经济责任制的影响之下,企业内部技术专业壁垒高筑,跨部门技术交流开放意识不足,导致技术创新未形成协同发展之势,企业难以形成科研技术合力。因此,在新兴业务领域经常存在技术实力不足、技术储备不够的问题。企业内部科技创新统筹管理缺位或者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使得科技创新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与融合性均存在不少问题。

正是因为战略导向不清、资源投入偏少、组织支撑不健全、激励机制不足、创新氛围不强等方面问题,地勘单位的科技创新工作呈现“上热下冷”的状态。

二、地勘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随着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地勘单位的发展挑战也日益加剧,正在从市场红利时进入到全面竞争力比拼的韧性发展时代,竞争态势越演越烈,这其中科技创新的功能更加突显。

(一)市场发展变化的需求。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以房地产、基础建设为代表的传统行业面临结构调整,以新基建、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经历了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城镇化进程后,城市发展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加上绿色、低碳、智能的新发展思路日益深入,地勘单位只能通过拥抱新技术、新模式、新经济,面向未来、投资未来、发展未来。

(二)市场竞争变化的需求。随着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竞争力不突出的企业将面临严峻挑战。持续增强差异化竞争的企业才能赢得市场,这就需要企业不管是在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都要真正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切实筑牢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

(三)发展模式变化的需求。长期以来,地勘单位以工程技术为核心的业务模式标准化程度较低,整体发展高度依赖人员智力投入,工作手段很难对工作效率提升形成颠覆性影响,大部分地勘单位缺乏对技术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创新的复用能力。科技创新工作是从根本上转变经营工作分散化、弱小化、被动化,技术发展低端化的需要

三、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思考

发展环境越是艰难,企业越要将视野和触角向外拓展。地勘单位把握未来的能力体现在技术实力上。伴随客户需求演变、市场竞争加剧、新技术革命不断深入,地勘单位正在逐步从关注短期市场拓展,向以长期的视角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转变,从而构筑技术力量的护城河。

(一)坚持“市场导向”和“价值导向”, 实现科研工作产品化、市场化

地勘单位推进科技创新要使用“顶天立地”相结合的模式。“顶天”——把握市场需求,积极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向产品化、市场化发展;“立地”——重点聚焦于基础能力建设,通过工程技术与BIM、绿色低碳、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的结合,将技术服务标准化,推动技术工具升级与生产力提升。

地勘单位要实现“科研工作产品化、市场化”,一是需要加强市场拓展敏锐度,寻找到有广泛市场需求的产品应用场景,并认真分析其中的投入产出效益与竞争环境;二是需要加大研发投入,重视专利与创新平台申报,并搭建好内部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三是可采用与高校、专业生产厂商合作的模式共同推动科研工作产品化、市场化,同时需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比如根据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工作的需求,针对监测预警设备进行自主研发;四是充分借助当前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发展契机,提升科研结果的的科技含量。

对于地勘单位而言,推动以工程技术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创新、实现可持续成长迫在眉睫,从二维图纸转向与数字融合的数字产品交付,从提供技术服务转向整合资源、提升定制化解决方案,从技术视角转向关注用户体验与产品市场化变现,这些都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

(二)研究与业务分工协同

一般情况下,地勘单位的科技创新组织有三种类型:依托业务部门开展、专业研究平台与业务部门分工协作、集中研究平台等。近年来,不少地勘单位在推进“集中研究平台”组建,过程中追求“一步到位”,忽视过程中的机制与资源配置调整,反而造成研究与业务脱节。因此,科技创新工作具体实施中,企业应该在研究平台与业务部门工作分工的基础上推进工作协同,将科研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相连,这将有利于促进研发与市场的结合。其中,专业研究平台侧重基础性、长期性研究,业务部门推进具体领域的市场应用。

(三)尝试应用“研发项目经理制”

推行项目制研发,将常见的“项目经理制”应用在科技创新上是地勘单位提升科研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秉持“谁有金刚钻,就让谁揽瓷器活”的理念,采用直选制、竞聘制等方式从企业内部选拔优秀人才作为研发项目经理。充分为项目经理“放权松绑”,赋予其统筹规划、资源调配的权利。由研发项目经理跨部门组建混合团队,根据项目研究需求进行人才布局,选调研发规划、开发到成果转化全过程中相关的人员,集聚院内创新资源,跨领域跨学科组建团队,实行“项目制”管理,集中力量攻克难题。

相比以课题组为单位的传统科研组织模式,以研发项目经理带头的科研组织新模式围绕某项具体研究任务,打破壁垒,成立跨部门、跨机构的研究团队,达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合作的局面,这样既保证了科技创新自由探索的需要,也实现了整体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生态合作驱动创新

随着技术创新的前瞻性与融合性特征日益凸出,推进生态合作、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创新主流。为确保核心技术的掌控,同时充分整合外部创新资源,企业可以围绕核心产业对相关技术进行分层处理,明确创新合作策略。其中,核心技术以自主研发为主,关键技术可以采取合作研发、高校产研合作,而一般技术也可以探索研发外包的方式。对于确定的生态合作工作,企业需要与合作伙伴持续增强开放性,共同投入、深入合作。

(四)机制创新与文化引领。

在明确创新“做什么”之后,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激发创新热情,催化创新成效。

首先,考虑到科技创新工作和业务工作的运作方式与价值体现存在差异,企业要建立差异化的资源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要避免短期目标导向对创新工作的遏制,更要关注科研创新的全过程项目管理。其次,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探索设立创新基金,对符合企业战略、员工有创新计划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第三,企业还要建立创新工作容错机制与文化氛围,制定创新容错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以及容错机制的运行规则。

四、结语

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对于处在转型期的地勘单位而言,这一趋势更是迫在眉睫。新时代下,地勘单位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加快从“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从“收益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不断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势能。

 

本网站所发布的论文为2023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