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作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路径的研究
摘要:我国千百年来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群的数量一直是远远高于城市群,乡村振兴战略自然要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的核心环节。而我国城市和乡村振兴的建设都离不开地质工作的支撑,地质工作通过土壤、水文、气象、地貌、地质灾害等各个方面对农业生产发展造成不同的影响,地质工作只有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展,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方指日可待。
关键词:地质工作;新时代;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中文分类号:P62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地质工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地质工作单位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呼吁,坚持需求导向,精准服务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对传统模式的地质工作发起了新挑战,通过逐步转型升级,才能引领传统地质向新地质模式发展,只有由原资源勘查找矿服务领域向生态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护、旅游地质、土壤地质、水文地质等新领域,不断扩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地质工作才能不断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为“三农”面临的问题,提供基础支撑及服务,合理解决乡村生态系统平衡、种植区建设区规划布局、地质水源匮乏、地质灾害防护、地质旅游开发等工作。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才能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1-2]
2.地质工作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路径
2.1注重规划引领,服务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
2.1.1建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地质档案
通过日常记录勘探地质数据,建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地质勘探档案库。地质档案是地质日常工作活动的具体记录和成果记录,为国土资源规划、农业建设用地划定、资源生态防护及治理、地质气象灾害防治、地质旅游建设提供数据支撑。[3]如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通过对哀牢山国家级保护区及其附近8992K㎡的土地质量调查及地质档案梳理,基本摸清了楚雄州任务区域的土地质量家底,准确掌握了任务区土壤的相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成功圈定出富硒特色土地24K㎡,为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调整农业发展结构,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优质绿色农产品质量提供了技术依据。
2.1.2建立健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地质勘探机制
建立健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地质勘察机制,做好乡村规划地质灾害、水资源匮乏、水土污染等隐患排查及防护,做好乡村地质资源、旅游资源、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做好“三农”相关的水质、土质、气象环境、灾害等的相关勘察及建档工作,做好农村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等的相关测绘服务,同时配合主管部门,做好 “三权”分置制度落实和全国土地调查等工作。
2.1.3建立健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机制。不谋一隅者不足以谋全局,要从小处着手,谋篇布局,做好与“三农”发展有关部门的工作对接,加强与“三农”发展有关部门联系,建立相关工作机制,热情服务“三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做好服务。
2.2注重生态保护,支撑服务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2.2.1加强服务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矿山生态修复与治理工作
云南省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其矿产资源丰富。云南省为绿色有效利用及开发矿产资源,因地制宜建立了不同的矿种开发及用地政策,为提倡绿色生态保护和绿色开采理念,并将其运用到矿物开发当中去,积极引入了国内外先进的矿山生态治理理念和技术。相关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好各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对企业整治过程和成效进行全程跟踪监督管理,通过地质环境治理、地形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综合治理措施,让生态修复工作按进度有序开展。近年来,东川、个旧等资源枯竭型城市及环滇池周边关停矿区等重点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生态修复现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得到了有效治理和恢复,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如十四五”期间,云南省重点推进澜沧江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到2035 年,持续推进滇西南边境生态屏障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等规划举措。[4-6]
2.2.2加强服务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土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工作
加强服务乡村水土修复及综合治理工作,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工作展开,积极参与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做到科学布局,稳步推进,逐步修复各地生态工作。如“十四五”期间,云南省重点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体化保护修复项目、贡山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及监测设施建设项目、洱源县洱海流域湿地公园保护与提升改造项目等项目,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
2.2.3加强服务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及防护工作
引入国内外水土生态治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实施全省土地地球化学地质监测预警工程,并与局地下水与地质环境监测网络、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等实现统一协调,加大主要河流阶地、工矿区和重要农产品基地土壤、浅层地下水、灌溉水、大气等监测,增加监测指标,构建乡村生态安全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大力推进土壤水质监测实验室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全省坡耕地整治与修复、小型水利水保等水土保持工程、国土综合整治等工作。[7-8]
2.2.4加强服务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地质旅游特色路径
合理利用乡村地质特色,开发乡村地质旅游服务,奠定乡村地质旅游基础。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富有地学文化的精品地学旅游基地和线路,提升乡村旅游的供给质量,助力乡村观光度假、温泉疗养、山洞峡谷探险等特色地质旅游产业发展。主动做好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和国家公园申报、管理相关技术服务工作,实施好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工程项目,做好景区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遗迹保护监测预警等。如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通过分析江西高多村的资源环境条件,将高多地质文化村定位为“地质+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为高多村打造了富硒品牌,使其成为知名农业观光体验区。村内农业产业发展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85个,开发公益性岗位25个等;村民人均收入10980元,人均增收5000余元,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9-10]
2.3注重国土整治,支撑服务农业农村生产。
注重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加强专项基础地质调查,整合人才、技术、设备、资质等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等基础地质进行全类型全要素综合整治,补齐基础资料短板,为乡村地区农业生产、污染治理修复等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勘测、物探、测绘等高新技术,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新格局,深化乡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高效利用及开发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科学规划水土环境生态保护,合理预防及规避地质灾害风险,为全面实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谋篇布局,高效指导地质工作服务新时代新农村建设。
2.4实施创新驱动,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2.4.1加强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基础农业地质技术成果创新运用
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科技引领、研究支撑、立足地质、服务社会、创新发展”的发展理念,坚持地质工作创新发展,强化地质科学研究职能。创新新农村地质调查方法及理念,深入自然资源、地质科学、智库等多领域研究,明确农业地质项目创新技术要求,形成具有云南地矿特色的技术体系。创新新时代农村现代化地质工作及衍生至其各相关领域,构建地质与水文、气象、土壤、土地、农业、环境工程等学科综合应用体系,形成“地质+”工作模式,提高农业地质综合应用服务水平。不断扩展服务领域,充分融入乡村、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为乡村农产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土壤质量安全等生态安全提供保障,为云南省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地质力量。[11]
2.4.2加强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地学科普
履行地学科普公益职能,以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践行“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理念。积极开展“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多形式科普活动,编撰出版科普书籍,以探索地学科普产业发展为目标,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地学科普旅游路线,为乡村地质旅游创新转型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3.地质工作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保障
谋篇布局,加强各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农业农村部门要结合职能,发挥地质工作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加强与地质部门的密切合作,积极引导地质工作服务“三农”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地质技术公益性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常态化服务机制与技术服务体系,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要做好地质服务“三农”发展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协调服务,保障地质基础性工作的顺利开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相关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农业地质科技人才,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农业地质交流与科技创新,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技术,不断提高农业地质调查技术水平;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长效合作交流机制,扩大合作交流领域,充分利用优势科技资源,探索建立农业地质调查合作新模式;逐步优化农业地质调查队伍的年龄结构,重点培养年轻的农业地质人才,为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保障。[12]
4.结语
地质工作助推乡村振兴建设,围绕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要农产品生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农业绿色发展、乡村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工作展开,提供了农业地质、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生态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等地质贡献,为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了地质力量,提供了地质方案及智慧。
参考文献:
[1]李艳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J]. 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2,(05):9-10.
[2]申雯. 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途径研究[J]. 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10):36-38.
[3]李华梅. 地质工作环境中档案管理利用实践[J]. 兰台内外,2021,(20):25-27.
[4]李柯岩,张玉峰. 地质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研究[J]. 中国煤炭地质,2022,34(06):63-65.
[5]叶德辉,郭富菊. 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研究[J]. 设计,2022,35(10):100-103.
[6]丁华,丁辉,陈鑫源,陈姗姗,廖文强. 乡村振兴视角下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理论框架构建与实践模式[J]. 地质论评,2022,68(02):685-692.
[7]冯嘉兴,郭克超,丑百雄.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研究[J]. 当代化工研究,2022,(07):63-65.
[8]王坤,宛晨露,阮迪陈,胡涛. 气象地质灾害降水阈值分析——以若尔盖地区为例[J]. 科技资讯,2022,20(07):103-105.
[9]罗建兵. 地勘单位服务乡村振兴初探[J]. 乡村科技,2020,11(28):28-30.
[10]张慧利,杨俊义. 地质科技工作服务“三农”的思考[J]. 绿色科技,2019,(17):191-193.
[11]王峰,王建明,马世军,罗晓梅,张京甫. 地质工作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谋篇布局[N]. 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01-24(007).
[12]杜少喜,钞中东,游军,杨克俭. 民生地质如何精准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J]. 矿产勘查,2018,9(09):1834-1840.
(本网站所发布的论文为2023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