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专区 > 学术文摘

重庆地质工作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6.20浏览次数:237论文类型:大地质大服务

重庆地质工作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重庆三农工作和地质工作转型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乡村振兴任务繁重,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地质工作大有可为。结合近年来重庆市地勘局在地质工作服务脱贫攻坚中的大量实践,本文从加大宣传力度、发挥专业优势、推动能力建设、强化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地质工作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质工作,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统筹推进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1]。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指出,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协调发展任务繁重;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要求我们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落实“五个振兴”要求,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努力实现乡村让人们更向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需要地质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是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地质工作应立足于国家对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布局和要求,及时适应形势变化,发挥地质专业优势和人才队伍优势,全面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服务现状

1.1  地质工作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一是土地质量调查助推特色高效农业建设。截止到 2019 年底,我市已部署和开展的1:25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覆盖率 68.8%1:5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覆盖率为 46.6%。南川区(兴隆镇金花村)和荣昌区(安富街道垭口村)成功申报全国30个首批天然富硒土地地块。江津区提出富硒江津·长寿之乡,打造富硒农产品品牌、养身产业。二是水文地质调查促进新农村建设。2021年1:5万水文地质调查覆盖率提升至37%。依托调查结果,“十三五”期间,完成巫溪古路镇、奉节平安乡等岩溶缺水区地下水供水示范项目16项解决8万余人生活缺水问题

1.2  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一是旅游地质调查助力助推文旅融合发展。截至2020年,我市已逐步完成重庆38个区县、33个区块,共计82375平方千米的旅游地质资源调查,形成系列调查文字报告、图集资料、影像材料及数据库,推动我市建设国家级地质公园9个,打造了秀山鱼化石、渝北网红矿山公园、万盛石林等文旅融合项目。二是地学科普推广服务地质文化进乡村。围绕“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主题节日,我市在各乡村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主题宣传活动。申请注册了自然巴渝商标,全力打造自然巴渝科普品牌。成立“地质玫瑰科普宣讲团”,全力推进地学科普进农村。

1.3  地质工作服务乡村生态振兴

一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助推平安乡村建设。承担大量地质灾害调(排)查、汛期驻守以及地灾评估、地质灾害勘查、设计、治理工作,开展巫山县巫峡黄岩窝、板壁岩危岩带调(勘)查、南川甑子岩排危等重大地灾抢险百余次,转移避让受威胁群众数万人,挽救近30亿元财产损失,每年选派400余名地质队员和技术专家汛期驻守全市所有区县,汛前汛中汛后排查地灾隐患点上万处,筑牢了全市地灾防治生命线。[2]二是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助力宜居乡村建设。先后开展了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三是开展生态地质调查,助推环境生态修复。2020年,在荣昌、潼南、梁平、涪陵、南川、合川实施6个市级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实施四山 (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保护工作,保护修复退耕还林约2000公顷。2021年完成全市湿地综合地质调查,调查全市现有湿地资源1987个,为湿地资源保护、开发、管理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基础资料。

2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重庆市地勘局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履行公益职能,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为服务乡村振兴做出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地质工作的供给不能充分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2.1  地质工作成果转化不足

长期以来,地勘单位仍沿袭传统的工作模式,以计划内财政出资的公益性地质调勘查项目为主,项目成果通过验收后即视为完成任务,并未把成果转化列为主要考核指标。同时,由于地质勘查工作专业性较强,地方政府除少数部门外,大部分部门与地质勘查系统没有接触,对地勘工作和地勘系统不了解,导致很多地质成果得不到充分利用,成果转化效能亟待提升。[3]

2.2  乡村振兴需求对接不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重庆的地质环境条件,需要地质工作在水、土、地热能、地质遗迹等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以及地灾防治、生态修复、水土污染治理、土地整治、乡村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因地制宜的提供精准高效的地质工作服务,但这些需求尚不能及时有效的反馈到地勘单位。

2.3  相关政策扶持引导不足

目前,地质成果的转化尚处于自动自发的状态,从政策层面,并没有对地质成果的应用转化进行制度安排,也没有能够收集反馈乡村振兴建设需求的畅通渠道,供需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同时,在引导社会资本有效进入乡村振兴领域方面的配套政策也存在不足,因此,在地质工作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

2.4  服务能力建设推动不足

近年来,地勘单位积极推动转型发展,地质工作供给内容和方式需要放在“大地质”的视野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主动谋划、积极思考,以乡村振兴建设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带动地质工作的转型升级。但就现状而言,地质工作仍然面临着新兴地质工作技术、人才、装备不足,工作理念和服务手段欠缺等问题,高质量地质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3  对策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精准服务

着力打造宣传平台,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全社会对地质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在地勘各单位开设乡村振兴宣传专栏或专题报道,通过网站、公众号、视频号等媒介,对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进行持续性宣传。制定系统的宣传计划,有针对性的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生态地质、矿产地质等方面分板块有序推进。加大对特色亮点项目的推介。遴选地勘单位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项目,聚焦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亮点,突出服务乡村振兴服务能力,提升地质工作在全市影响力。

3.2 加强成果转化,助推产业振兴

一是发挥水文地质技术优势,做活水文章针对渝东北、渝东南、渝西等重点缺水区域,发挥技术优势指导当地政府开展打井工程,并合理规划建设蓄水池,服务乡村振兴用水安全。依托重庆得天独厚的天然富硒、富锶水资源优势,加强富硒、富锶矿泉水及温泉勘查开发助力乡村打造特色水产业”。

二是发挥农业地质技术优势,服务特色农业发展。深入挖掘各区土地资源潜力,依托15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详细查明土地系统中元素的含量及分布规律,为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适宜建设区等提供清洁土地、富硒土地、重度污染耕地等成果资料,切实支撑服务县、乡、村三级土地利用规划。围绕绿色生态型农业发展需求,加强土地系统中微量元素研究,为因地制宜种植培育农产品,服务农村特色小镇建设、农产品产地质量追溯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开展高精度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查明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原因、程度、范围和深度,总结土壤污染物在横向、垂向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提出污染土地修复治理的方案,服务生态环境保护。

三是发挥旅游地质技术优势,服务文旅融合发展。依托当地优势自然资源,发挥技术优势,为当地旅游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提出建议,提升旅游资源研究深度和整体价值。持续发挥技术优势,投入相关技术人才,促进云阳恐龙化石群、秀山鱼化石、万州盐田哺乳动物群、渝北网红矿山公园、万盛石林等项目持续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地学文化、人文文化资源,将地球故事与村民故事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融合、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融合,进一步发展地质研学、乡村康养、休闲休憩等旅游项目,支持现代化农业体验园区建设,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

四是服务地灾防治,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采取播放地灾防治公益微电影、专家现场讲解等方式,切实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有效增强群众的自救互救和临灾避险能力,积极开展高山易地搬迁工程,同时对农村自建房加强选址指导。充分利用各区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重点区域11万精细化调查成果资料,加强InSAR、无人机倾斜摄影、机载雷达等技术应用,在国土空间规划、乡村规划中合理避开地质灾害极高、高易发区以及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3推动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升级设施设备,提升工作效率。针对新兴地质,尤其是农业地质、水文地质等和乡村振兴息息相关的领域,配置数据采集器、野外观测设备、各种专业软件等国内领先的先进设施设备。

二是建立智慧平台,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地质勘查工作信息化水平,推动地质调查工作更好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智慧平台与地方政府平台对接,加强地质数据与政府部门数据互联互通,通过互联网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时数据及信息共享。[4]

三是加强人才建设,提升科研能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高校、研究院等机构开展联合培养计划,鼓励研究生联合培养,积极引进土壤学、生态学、乡村规划、文旅融合等方向专业性人才。加强科研能力,建议设立重庆特色农产品研究院,在研究院下设农业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加强科技创新,探索重庆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之路,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促进科研成果落地应用。建议在地勘单位内部建立博士工作室,开展农业地质、水文地质、文旅融合等前沿地质方向研究。开展地质科技人才下乡服务活动,扎实推进地质队员“驻区进村”,为乡村提供全方位的“大地质”技术服务。

四是建立考评分配机制,提升服务动力。要建立重庆地质勘查工作服务乡村振兴专人管理制度,建立相应考评机制、薪酬体系和合理的分配机制,在兼顾公平的情况下,重点关注一线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人才、重点专业人员成长,申请项目上,对于在一线从事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人员,对他们申请项目及科研课题优先考虑和倾斜。

3.4 强化政策扶持,增强服务动力

一是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建立重庆地质勘查工作服务乡村振兴专人管理制度,建立相应考评机制。同时,由重庆市乡村振兴局牵头,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统一规划部署,建立跨单位、跨部门协调沟通机制,会同农委、文旅委等单位,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保持信息互联互通,实施数据共享,争取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成果扎实落地。

二是建立乡村地质师制度。结合《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提到的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三师下乡制度,在全市推出乡村地质师制度,以现有400个驻守地质队员为主体建立乡村地质师队伍以村庄为单位,落实到各地勘单位责任主体,由乡村地质师对接乡村振兴地质服务所有需求,及时反馈到地勘单位,由乡村地质师所在单位提供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快推进地质服务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5]

三是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地质数据库,将相关地质资料、项目资料、成果转化数据跟踪等数据纳入数据库中,提升地质勘查工作信息化水平。推动成果转化平台与地方政府平台对接,加强地质数据与政府部门数据互联互通,通过互联网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时共享数据及信息,指导和精准服务乡村振兴。

四是出台系列优惠政策。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安排,全面激发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热情和积极性,助力乡村振兴。按照“项目+基地+公司科研院所+实施单位+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探索地质工作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管理机制,构建联合运营体等,打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最后一公里[6]拉通地质勘查产业链,将前期地质勘查工作和中后期商业开发一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土地政策、税收优惠、专题资金补贴等方式,积极引入社会资金,调动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持续助力地质工作服务乡村建设。

4  结语

地勘单位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公益职能,在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新时期地质工作要找准定位、主动调整,积极思考,以提供精准高效的地质专业服务为目标,推动地质工作的转型升级,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过程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2,5.

[2] 上游新闻网.人防+技防!重庆做好地灾防治理[EB/OL].https://baijiahao.baidu.

com/s?id=1730808005037861107&wfr=spider&for=pc.2022(8):63.2022-04-22.

[3]丁华,丁辉张悦廖文强陈鑫源.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战略路径与未来对策[J].地质评论.2021(3):2.

[4]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十四五”地质工作发展规划》.2021,5.

[5]中国矿业网.发挥好地质师作用促进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J].2022,9.

[6]傅连珍,袁国华.贵州省矿产资源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的思[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0,33(2):61-70.

 

本网站所发布的论文为2023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