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思考
摘 要:地质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地质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难度增加,我们应充分认识地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诸多不利因素,思考如何推动和促进地质成果转化,使得地质工作能够更好的服务社会和适应社会。本文简要的阐述了对地质成果的认识和地质成果的表达以及如何进行成果转化,提出了地质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简单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字:地质成果 成果转化
正 文:
1 前言
地质科研成果是指通过地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性成果。而该成果的转化则是为了提高解决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等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对地质科学技术成果所进行的后续工作,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实验、应用、推广等活动,以及为服务地质科研成果转化多开展的技术咨询、培训、服务、合作等活动。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相对薄弱,对于地质科研成果的转化研究更是少有,地质科技成果在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障碍。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也在不断的优化完善。但随着人们认知的提高和不断的实践总结,再加上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代地质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地质科学研究的是地球系统,凡是与地球(或者其他行星)有关的问题都包括在其范围之内。这样一来,各门类形成的地质成果也会繁杂多样,通常我们理解的地质成果多为狭义上的成果。
首先,从定义上来讲,地质成果是指通过地质工作为国家建设提供的矿产资源和各种有关地质资料。具体包括探明的各种矿产资源储量、区域地质调查的图幅、各种地质报告、各种物化探异常等。它既不同于实物资产,也有别于无形资产,是一种与自然矿床(矿体)等资源型资产及探矿权、采矿权密不可分的知识性、信息性资产。按其性质、用途不同,可以分为:①矿产地勘查报告、②有价值的勘查资料、③实物成果。
地质成果的转化过程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投入—过程—产出—效果,这就要求既要有过程产出又要有效果评价,具体来说,如果在地质成果转化方面,不能控制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高风险性,对边界认定模糊不清,就会产生诸如地质科研立项与实际需求脱节,地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地质科技人员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到位,地质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体系缺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2 对于已有地质成果本身的认识
前面已经提到了地质成果转化中的诸多问题,首先我认为应该从基础的资料出发,即对自己的地质成果本身的认识达到了什么程度?一手地质成果的“靠谱”程度直接关系到后期地质成果转化效果评价的好坏。地质工作本身就是运用地质科学理论和各种技术方法、手段对客观地质体进行调查研究,经济有效地摸清地质情况和探明矿产资源的工作。在现代社会中地质工作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满足人类物质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地质工作起源于人类社会对矿物资源的认识与利用。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技术上的缺陷和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解,这些往往都是无法避免的,为了尽可能使得地质成果更可靠,单靠自身认识是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状态,因此出现了较多的比如借助多单位合作,或者借助高校力量的“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并以此开展多方面的绩效评价,通过这些手段来尽可能的降低风险。
在地质成果认知方面,举例子拿地质成果中的一部分如“物化探异常”来说,同一区域不同的单位、不同的技术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采集到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数据,最后分析处理后又得出不同的结果和图表数据,对于最终结果的认识将会直接导致后期该区域矿产潜力评价等一系列诸多问题。那么“物化探异常”该如何来验证或评价?通常最直接的方法为钻探取样,但毕竟为“一孔之见”,这就要结合其他的诸如地层、构造动力学、成矿机理等综合分析,即便如此,由于认识程度的局限,还是会出现诸多的“多解性”。所以地质成果认识首先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容许这些“多解性”的存在,然后通过多手段再去求证合理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深化,科学与技术一体化、调查与研究一体化、野外工作与室内工作一体化,多学科综合,多工种集成,尽量将各种干扰因素排除在外,使得最终成果尽可能接近真实情况。
3 地质成果如何转化
3.1 地质成果的表达
地质成果要转化,首先要做的是成果的表达,而对于地质成果的认识又直接影响到了成果表达的准确性。地质成果表达形式多样,一般情况下,多为文字、图、表、数据等方式,其信息完善手段一般采用查阅文献、网上搜索、数据分析、空间对比等方法进行了确认、优化、清晰化处理,使得信息量尽量饱满、内容清晰、表达尽可能准确,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包含了不同的地质成果信息,对于这些信息,不同需求的人解读的结果不同,甚至可能会有不知道如何解读的现象,这就要求明确提供的地质成果信息要服务的是什么对象?为什么服务?比如同样都是在某地段建设一个新的厂区,有些部门要考虑的是厂区大方向的选址问题,而有些部门要考虑的是厂区地层结构和岩土承载力参数等信息,有些部门要考虑今后的生态环保等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提供的地质成果信息要考虑有全方位性,而且要用合理的方式表达给不同需求层次的人或部门,并且表达的内容也要体现哪一部分成果为直接取得,可靠程度相对较高,哪一部分成果为间接推断取得,这样才能使得使用的个人或部门能够酌情考虑权重。
3.2 地质成果的转化过程
地质科学发展到现阶段,在各个领域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地质成果有很多甚至是无形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新认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支撑,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反复认知的过程。
对于地质成果转化过程而言,拿单方面“地质找矿”来说:首先地质找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多专业综合性强,且具有风险性。这就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集合,包括地、物、化、测试。地质找矿的另一个特点是过程性或周期性,从普查选区到储量报告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过程的不同阶段目的和技术组合不同,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支撑。其次,地质找矿有其特定的客观规律,通过多年的找矿工作,人们总结出一系列的找矿方法,其中“区域展开、综合研究、重点突破”是极为有效的找矿方法,综合研究是关键环节。综合研究是不断认识的反复深化过程,具有长远的利益;综合研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专题研究,另一方面是实际工作的总结和升华,在基层单位后者更为重要。综合研究,需要从区域到局部(勘查区),从地表到深部的全方位探索,这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需要各种方法技术的融合。这就要妥善处理工程效益和找矿成果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的关系。所以地质成果转化不能只单一考虑“成果”问题,实现转化这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考虑。
4 存在的问题
4.1 地质成果和市场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由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地质科技成果往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的风险性,而且地质工作者对市场的调查缺乏了解,没有掌握充足的市场调查数据,这样就往往造成不能和市场很好的衔接,造成脱节。如果只是为了做公益而服务,往往缺乏成果转化意识,只是需求了就做,做了只给出结论,这样的成果势必会与市场相矛盾;另外,有一部分科研的成果,大多为推断结果,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上很难被市场认可,科研工作者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又无法真正的让市场认可;其中还有一部分仅仅是为了获得奖励、业绩,对于成果转化并不是很重视。
4.2 缺乏一定的沟通
缺乏沟通最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成果转化通道不畅,比如有些主管部门只关心立项、科研,但做这些研究时对于市场需求了解不够,但又不能积极的沟通了解需求,缺乏类似“中介服务”机构,这样势必会造成地质成果浪费,或更新不及时,成果还停留在老的基础上,没有适应新环境的革新,这就要求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只重成果的完成而不重视成果的转化,比如地质科技工作者往往把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作为自己主要目标,至于成果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应用价值,是否会进一步推广等问题往往并不关心,这样的成果只能“看”,不能“用”,这也是缺乏沟通的一种体现。
5 建议
对于地质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简单建议如下:
①建议首先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后集思广益,加大市场调查力度,及时与市场沟通广开渠道。
②加大自身宣传,增加成果转化投入,成立类似“中介机构”将成果转化尽快提上日程。
③完善成果奖励机制,鼓励和激发科技人员积极进行有利研究和成果转化,最后也要注意地质成果的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姚桂霞,《地质调查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财务审计风险分析及对策》
2.姚舜禹 王晨,《关于地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思考》
3.郑林,《对地质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4.陈元旭,马国雄《地质调查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5.何才一,《关于地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思考》
(本网站所发布的论文为2023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