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专区 > 学术文摘

新形势下地勘单位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6.20浏览次数:440论文类型:其他

@font-face{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 @font-face{ font-family:"宋体"; } @font-face{ font-family:"仿宋_GB2312"; } @font-face{ font-family:"方正小标宋简体"; } @font-face{ font-family:"楷体_GB2312"; } @font-face{ font-family:"黑体"; } @font-face{ font-family:"楷体"; } p.MsoNormal{ mso-style-name:正文; mso-style-parent:""; margin:0pt; 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none; text-align:justify; 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line-height:28.0000pt;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仿宋_GB2312; font-size:16.0000pt; mso-font-kerning:1.0000pt; } p.MsoFooter{ mso-style-name:页脚; mso-style-noshow:yes; margin:0pt; margin-bottom:.0001pt; layout-grid-mode:char; mso-pagination:none; text-align:left; line-height:12.00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仿宋_GB2312; font-size:9.0000pt; mso-font-kerning:1.0000pt; } p.p{ mso-style-name:"普通\(网站\)"; mso-style-noshow:yes; margin-top:5.0000pt; margin-bottom:5.0000pt; mso-margin-top-alt:auto; mso-margin-bottom-alt:auto;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text-align:left;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2.0000pt; } span.msoIns{ mso-style-type:export-only; mso-style-name:"";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text-underline:single; color:blue; } span.msoDel{ mso-style-type:export-only; mso-style-name:""; text-decoration:line-through; color:red; } @page{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 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 mso-facing-pages:yes;}@page Section0{ margin-top:96.4000pt; margin-bottom:79.4000pt; margin-left:79.4000pt; margin-right:73.7000pt; size:595.3000pt 841.9000pt; layout-grid:30.2500pt; mso-header-margin:79.4000pt; mso-footer-margin:73.7000pt; } div.Section0{page:Section0;}

 

新形势下地勘单位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摘要:全国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何创新工作思路,践行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推动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地勘单位;数字赋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赋能千行百业,其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的特性,已成新时代的主要经济形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占据发展的制高点,在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全国地勘单位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在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期,用数字赋能传统地勘行业发展势在必行。

一、全国地勘行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难题

为满足全国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全国大多数地勘单位成立于建国初期的“一五”时期,地质勘查行业由于其专业性强、野外工作时间长、与其他行业互通缺乏等特点,形成了单一的地质经济结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下行和传统地质矿产勘查市场大幅下滑,加之一些历史因素,全国地勘单位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传统产业增长乏力、新兴行业难以融入等发展难题,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上受思维模式、资金短缺、人力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为此,全国地勘单位打破传统思维,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守旧

受传统地勘行业思维模式、发展历史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全国地勘单位领导干部职工对新形势下如何用数字赋能传统地勘单位实现高质量转型的认知参差不齐,对已经到来的数字大潮缺乏主动拥抱的意识,对数字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用信息化辅助办公的阶段,缺乏对数字化思维赋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统一认识,规划引领不够全面,顶层设计统筹不够,各单位数字化转型发展差距较大。

人才短缺

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数字化人才。传统地勘单位多年来一直从事的是行业内部地质勘查及找矿等传统产业,与现代信息化、数字化产业交集很少,部分地勘单位有少量的IT人才仅限于日常电脑系统维护和运维,大数据、云计算等人才较为缺乏,尤其是缺乏既懂传统地勘专业知识又熟悉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

资金有限

传统地勘单位对于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极其有限,多数单位生存压力较大,用于数字化转型的资金压力很大,且数字化投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显现成效,在投入产出比的问题上多数单位就停滞不前,同时也存在合规性审查和效益产出的利弊关系。

四)数据独立

全国地勘单位经过多年的沉淀,在地质找矿、工勘数据、地理测绘信息等行业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但实际上资料分散、缺乏统筹,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下属单位之间以及行业内部,缺乏基于平台的数据接口和共享机制。形成信息孤岛,难以快速进行二次开发利用。

二、认清差距,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为紧紧抓住资源数字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各省市地勘单位都在以数字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下面就我局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建设上的几点经验与同行做一个简单的分享与探讨。

(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地勘单位全员数字化思维

通过数字化推动管理变革的关键在于统一思想,这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刚性要求。在“稳中求进”的大背景下,在世纪疫情冲击、经济运行承压和事业单位改革攻坚期,数字化素养,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重要能力素质,已成为必修的终身课题。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钻研,努力成为数字化工作的“明白人”。大力破除思维定势、工作惯性,积极运用数字化思维谋划落实新时代各项工作的新举措,把数字化应用推广到改革发展、经营管理、安全稳定等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机关的表率作用,通过管理和技术数字化的双轮驱动,营造数字生态环境,实现地勘单位思想上的真正统一。

(二)普及信息系统使用,着力提升内控管理水平

数字化转型是改革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各地勘单位上下要形成合力、知行合一,坚定不移贯彻数字化转型战略,全面促进地勘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软件优化升级,促进各系统深度融合。在管理上各单位要积极推动OA办公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党建智慧系统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普及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融合、迭代升级,逐步实现业、财、人、管一体深度融合。二是优化审批流程,提升办文效率。力求在满足“三体系”要求的基础上,让填报内容更优化、让审批流程更简洁、让运转过程更智能。逐步实现地勘单位信息一体化、管理流程贯通、分工协作有序,使信息流上得来、管理流下得去、监控流跟得上,形成管理闭环,更好地服务生产、服务基层。

(三)统筹推进数字地质建设,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助力数字产业化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数据,大数据的基础依旧是源数据。数字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深入研究、认真分析、统筹兼顾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路径、规模、模式、性价比等重要参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大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历史数据的规范、整理要优先考虑具有实用性,形式上以目录记录为主的盘活方式,历史数据的进一步开发随应用的进一步深入而深入。数据中心建设要加强软件的标准化建设,尽快制定数据标准,融合、打通各平台之间的数据接口,为以后各处队依托项目的二次开发和相应的专业应用搭建通用的数据库底层,做到“一次开发、全局复用”。

(2)促进数字技术应用,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

结合全国地勘单位工作实际,大多数单位在野外基础数据采集上仍然以纸质手工录入为主,勘查数字化的推广和使用成为地勘行业“数字化”转型亟待解决的生产要素短板。因此“推行固体矿产勘查全过程数字化”势在必行。贵州省地矿局在数字地质方面的大胆尝试走在了全国地勘行业的前列,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在软(硬)件连接、应用开发进程中,应该尊重“提升产能、效率优先”的原则,进一步解放和提高生产力。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建议数据的前端采集要采取建模型、建系统、建平台的方式与业内领先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定制开发。而在数据处理的终端应用层面,要以新一轮找矿行动为抓手,由点到面,由矿区到矿集区建立三维找矿预测模型,实现矿产资源评价技术方法创新,开展三维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对助力找矿突破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要以地质+生态文明建设、能源资源保障、地质灾害防治“三大”平台建设为基础,边应用、边迭代、边完善,向相关领域、地区、行业延伸,在国家和地方矿产和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保障、生态保护治理修复、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等领域拓展产业业务,尽一切可能创新业务、解决问题、发展应用。

(三)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增强人才物要素保障

通过考察、学习、交流,充分借鉴行业内部单位“产学研用”联合科研攻关的方式实施项目的先进经验。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合作计划完备、创新应用性较强,促进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组织方式创新,强调高校与单位(企业)之间的合作,以注重实际和提升效能为主,力争产学研用合作制度化、规范化。

在“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上,一是内部挖掘和培养。要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的数字化思维、能力及技术的培训培养,特别要注重在技术骨干队伍中发现培养数字化人才,通过岗位实践锻炼加快成长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外部引进。要加大地理信息专业人才招录,适时采取市场化方式引进高质量的数字化人才。三是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要充分调动年轻人才创新创造力量,支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开发具有地勘特点特色的“专精特新”应用系统,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多渠道为年轻人提供平台去发挥个人创造力和施展空间。三是发挥团队优势。通过培养引进一部分技术和能力较强的人员,根据目标任务组建合适团队,同时加强相关处室力量,把重视科技创新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资金筹措上,基础性建设项目建议以以资本性投入为主,预算资金投入为辅。建设初期要用好产业发展基金,到发展中后期,部分应用有了一定成果之后,可以考虑以项目申报上级科技资金支持,缓解一定资金压力。

(四)鼓励多元拓展,实现“一下属单位创新,全单位受益”共享模式

一是对成熟软件的应用上,要强调“一下属单位创新,全单位受益”的建设思路,充分调动每一名职工的积极性,尽可能多渠道为年轻人提供平台去发挥个人创造力和施展空间。用数字驱动智能化发展,以国际国内一流软件为架构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大实用小程序开发,真正实现“小成本投入,大效益产出”的投入产出比效益理念。在建设的过程中,下属单位之间要避免同质化竞争,注重发挥各自优势,齐头并进。二是上级单位出课题,交给下属单位科研任务,树立数字化建设就是科技创新理念,组织力量进行有针对性攻关。

(五)争取政策支持,统一数据标准

积极争取国家地质调查局,省自然资源厅等的官方基础数据支持,在已有数据的加持下,以项目为抓手,开拓一批省内领先的优势项目争取省科技厅、自然资源厅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在不断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技术指南和地方行业标准,并加强软件的标准化建设,锚定数据底座,尽快制定数据标准,融合、打通各平台之间的数据接口。同时注重科技发明与专利申请的产权保护意识,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增强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数字化”转型之路

大数据时代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必然趋势,我们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技术上、制度上、价值观念上做出迅速调整并持续跟进,才能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推进地质工作与大数据融合发展。实施数字化战略转型,是一件做了难以立竿见影、不做终将淘汰的大难事,数字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长期坚持。不论何种模式,都是我们这代地质人的责任担当。我们务必保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强大定力,坚持“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信念,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始终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扛起“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保持“功成必须忘我”的奋进姿态,敢于做难事、啃硬骨头,努力在地勘单位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上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作者简介:田犁平,生于1987年,男,汉族,硕士研究生,云南省晋宁区人,地质高级工程师,2010年-2021年在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六队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工作,2021年至今在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办公室从事“数字有色”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工作。


本网站所发布的论文为2023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