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专区 > 学术文摘

新形势下地质工作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思考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6.20浏览次数:239论文类型:大地质大服务

新形势下地质工作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思考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事关国计民生,对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时下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多灾种叠加和灾害链交织的特征日益突出,而我国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仍需进一步完善,在新形势下,地质工作如何助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值得探讨的方向。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基本概况、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情况以及现代化建设新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地质工作应充分发挥大地质优势和地质工作的先行性,从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六个方面全面提升地质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地位,助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防治体系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地质工作;防灾减灾救灾;自然灾害防治;现代化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呈现出灾害类型多、发生区域分布广泛、灾害发生频率高、区域间差异大、因灾损失严重的特点[1]。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自古以来自然灾害防治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就是亘古不变的课题,在各个时期中,我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2]。地质工作是摸清自然灾害底数、抓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在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下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多灾种叠加和灾害链交织的特征日益突出,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防治体系仍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建立科学高效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提升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综合能力,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是现阶段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建设的现代化新要求,对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3]。自然灾害防治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背景下,我国学者对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地质工作的研究还较少,如何提高地质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是当下地质工作者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因此,对新形势下地质工作如何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体现突出作用提出思考,以期为我国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思路,助力我国防治减灾救灾高质量发展。

1 我国自然灾害基本概况

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并呈现阶梯状分布,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复杂多变,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导致我国自然灾害呈现出灾害类型多、发生区域分布广泛、灾害发生频率高、区域间差异大、因灾损失严重的特征[4]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涵盖的自然灾害种类有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台风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和风雹灾害等,低温冷冻、雪灾、森林草原火灾、海洋灾害发生的频率也较高,超过70%的人口以及80%以上的城市面临或者正承受着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1,4]。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灾情统计资料,我国仅2021年全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07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有867人,紧急转移安置573.8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达3340.2亿元,占GDP总量比重0.29%,其中7月中旬河南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最大小时降雨量突破我国大陆有历史记录以来小时降雨量的极值,共造成1478.6万人受灾,398人因灾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6亿元。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壳板块运动加剧,导致我国出现明显的降水分布不均衡、极端天气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明显增大、地震活动明显变强,森林草原火灾和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也明显增强,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越来越显著,多灾种叠加和灾害链交织的特征日益突出,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持续推进,重特大自然灾害潜在的风险形势严峻复杂[5]

2 我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多措并举持续强化自然灾害防治,先后成功应对了1987年黑龙江大兴安岭森林火灾、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20191909号超强台风利齐马2020年长江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涝灾害、2021年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全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6]

十三五期间,我国深化自然灾害管理机构改革,完善自然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优化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等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促进了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提升;全灾种全过程和综合减灾资源的优化管理,灾害风险监测和预警、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研判、自然灾害补助救助工作持续推进,进一步提升了自然灾害救灾救助能力;国际减灾日、全国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五进活动、综合减灾示范创建等工作有序开展,进一步强化了防灾减灾救灾意识[7]。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灾情统计资料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年均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明显下降,全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当下全球气候变暖、地壳板块运动加剧,多灾种叠加和灾害链交织的特征日益突出,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持续推进,全国中心城市、城市群迅猛发展,全国千万级以上人口城市达17座,人口与固定资产更加集聚,交通、住建、电力、通讯、能源、科研等重大工程大量建设,重特大自然灾害潜在的风险积聚,风险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我国自然灾害防灾工作在当前复杂严峻的自然灾害态势下,仍存在如下短板与不足: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自然灾害抗灾设防水平不高、自然灾害救援救灾能力不强、社会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意识不强。

3 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现代化建设新要求

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对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十三五时期,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体系不断优化,救灾救助能力显著提升,灾害科普宣传教育成效明显,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补短板强弱项[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阶段并开启新征程的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坚持预防为主、改革创新,不断深入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坚持深化合作、协力推动自然灾害防治,构建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自然灾害防治格局;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谋划和落实各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防范和化解各类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对我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9-10]

3.1 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建设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国家防灾减灾救灾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全面统筹推进机制体制相互协调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建设。立足新发展阶段,健全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完善多方共享协同、强化区域联动协作,形成自然灾害防治合力;健全自然灾害标准体系,提高系统性实用性,夯实自然灾害法治基础;健全规划保障机制,强化自然灾害规划底线约束,形成自然灾害空间网络体系;健全多方参与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自然灾害防治,完善社会资源参与应急救援政策制度,健全自然灾害巨灾保险体系,提高自然灾害抵抗能力;健全科普长效机制,整合宣传教育资源,加大科普教育力度,形成稳定常态的科普机制;健全交流合作机制,务实履行合作协议,深化自然灾害防治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构建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协调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才能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11]

3.2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

内修外练,方能大成。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从监测预警到应急救援,从指挥调度到物资保障,从科普教育到群防群控,从灾前预防到灾后重建,要求系统高效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管理实施的防、减、救综合能力,自然灾害防治不仅需要快速反应水平、应急处置能力,还要对自然灾害的规律认识和对防治工作的长远谋划,考验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现代化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更要转化为现代化的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自然灾害预警预告与应急响应联动,提升自然灾害救援救助能力,提升自然灾害救灾物资保障能力,提升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基层自然灾害综合减灾能力,是提高自然灾害防范应对能力的重要抓手[11]。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要切实做到日常防治物资储备保障有力、灾普宣传教育深入人心,灾前监测预警预告及时、风险研判准确无误,临灾防御工程固若金汤、应急响应及时有效,灾后应急救援及时得当、恢复重建科学合理,坚持立足实际、科学谋划、防治结合、精准施策,加快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打好防灾减灾救灾硬仗,实现化险为夷、转危为机,助推国家防灾减灾救灾高质量发展。

4 地质工作在自然灾害防治现代化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地质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时下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防治体制机制改革、防治资源要素配置、防治重点工程建设、防治共建共治共享等方面,地质工作应充分发挥大地质优势和地质工作的先行性,从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六个方面全面提升地质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地位,助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防治体系现代化建设。

4.1 转变观念、拓宽视野,提高地质工作的战略性地位

4.1.1 立足地质本业,转变观念,谋划布局自然灾害防治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质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显著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地质工作要立足本业,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自然灾害常态化减灾与非常态化救灾相统一,坚持自然灾害以防为主、防灾减灾救灾相结合,在自然灾害防治体制机制中谋划布局自然灾害防治工作。

4.1.2 发挥专业优势,拓宽视野,提高地质工作的战略性地位。

在自然灾害科普教育、设施建设、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物资保障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充分发挥地质勘查、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生态地质、环境地质、测绘地理信息、数字地质、遥感探测等专业优势,拓宽工作视野,将工作向灾前预防、减轻灾害风险和综合减灾救灾转变,将大地质专业优势融入到防灾减灾救灾的方方面面,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救灾理念牢记于心,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提高地质工作在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防治体系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性地位。

4.2 转变模式、强化探索,提高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地位

4.2.1 强化工作创新,转变模式,深度融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坚持围绕地质中心工作,强化意识创新,转变传统地质工作作业模式,强化科技创新,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新型技术手段,在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应急抢险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等方面开展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创新与实践,将地质工作与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深度融合。

4.2.2 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探索,提高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地位。

加大人才队伍、技术力量和后勤保障等在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投入力度,强化在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自然灾害应急卫星星座系统建设、自然灾害抢险救援专业队伍建设、自然灾害抢险救援技术装备建设、自然灾害抢险救援物资保障建设、自然灾害应急资源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自然灾害应急科技支撑力量建设、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深度融合探索,形成地质+防灾地质+减灾地质+救灾的技术模式,提高地质工作在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防治体系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12]

4.3 转变角色、提升服务,提高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地位

4.3.1 增强服务意识,转变角色,着力推进新现代化建设工作。

进一步增强地质工作在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防治体系共建共享共用工作中的服务意识,加强地质工作在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和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等自然灾害防治工程领域的参与力度,转变地质工作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工作角色,着力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防治体系现代化建设工作[3]

4.3.2 强化转型升级,提升服务,提高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地位。

进一步强化地质单位向服务型、公益型的转型升级,调整职能定位,优化结构布局,加强跨领域、跨行业、跨区域合作,提升地质工作在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中查、防、修、保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打破自然灾害防治资源配置格局,提高地质工作在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防治体系现代化建设中的公益性地位。

5 结语

时下全球气候变暖、地壳板块运动加剧,地震、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越发易发频发,自然灾害呈现多灾种叠加和灾害链交织的特征。目前,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防治体系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地质工作应转变观念、拓宽视野,转变模式、强化探索,转变角色、提升服务,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高地质工作在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防治体系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地位,谱写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尹磊.基于GIS的杭州市应急避难场所收容能力评价[J].有色金属设计,2021,48(03):120-124.

[2] 杜佳音.习近平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21.

[3] 本刊综合.建立高效科学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全国各地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综述[J].中国应急管理,2018(09):12-15.

[4] 魏延鹏,王珊珊.中国自然灾害类型及防灾减灾浅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25(02):105-108.

[5] 张广泉.风险交织叠加 防范刻不容缓——近年我国自然灾害特点及其影响分析[J].中国应急管理,2020(07):14-15.

[6] 中共应急管理部委员会.党领导新中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21(11):7-11.

[7] 耿学梅.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五大能力 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向前发展[J].中国减灾,2018(01):20-23.

[8] 陈其针,仲平,张贤,.构建中国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新体系[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20,47(04):1-4.DOI: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2005015.

[9] 牛献忠.中国特色应急体系现代化路径研究[J].开发研究,2020(05):70-77.DOI:10.13483/j.cnki.kfyj.2020.05.010.

[10] 邱超奕. 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印发[N]. 人民日报,2022-07-22(004).

[11] 刘夏村. 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N]. 新华每日电讯,2022-07-22(006).

[12] 国家减灾委员会.“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EB/OLJ]. https://www.mem.gov.cn/gk/zfxxgkpt/fdzdgknr/202207/t20220721_418698.shtml.

 

作者简介:尹磊,1992年生,男,高级工程师,注册测绘师,研究方向为测绘与地理信息、自然灾害防治。E-mail:ylnewhome@163.com

本网站所发布的论文为2023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