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地质初心 立足自身 精准定位深度服务广西核与辐射检测业务高质量发展
——浅析核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期放射性核素检测业务发展和对策研究
【摘 要】地勘单位面临着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趋势,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面拉开了机构改革的大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将对地质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关系到对核地质工作的准确定位。在自治区地矿局及相关厅局的大力支持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一〇核地质大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放射性核素检测中心)被划归为一类事业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一〇核地质大队检测分析中心将如何按照“立足公益,持之以核,面向环境,服务民生”的工作思路,结合一类事业单位工作要求,找准工作切入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不断督促CMA资质升级、稳步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放射性核素检测中心工作、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放射性核素检测中心的社会公益服务形象,必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一类事业单位 CMA资质 核素检测 公益服务
【前言】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地质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为我们今后开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地质工作者,要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紧密结合。要重点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对地质调查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地质找矿成果和地质工作者优良传统的充分肯定,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矿产资源作用的重要定位。广西高度重视推进落实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这“三大定位”新使命,努力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背景】中国核应急实行国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利用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23个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和军队单位进行核安全工作,已组建300人的国家核应急救援队和25支专业救援分队、设立8类国家级核应急专业技术支持中心、建立3个核电企业核事故快速支援基地、建有核辐射损伤救治基地17家,形成“队伍+专业技术支持中心+基地”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框架。
根据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核安全与辐射环境污染防治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要求,我区需积极推进广西生态环境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广西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处置实训基地建设,补齐我区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准备能力短板。
在广西,水电资源已经基本开发完毕,又缺乏煤炭、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核电成为不二之选。广西防城港红沙核电厂一期工程2台核电机组已于2016年正式并网发电,二期工程3号机组于2023年1月并网发电,4号核电机组将于2024年上半年装料发电,防城港红沙核电5、6号机组和防城港白龙核电项目1、2号机组争取2023年开工建设,其他核电新厂址的选址工作正在加快推进。核技术利用事业也在蓬勃发展,核技术利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密切相关。截至2022年底,全区核技术利用单位约2400家,广泛分布在医疗、冶金、制糖、造纸以及化工制造等多个行业领域。同时广西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种类多,铀矿资源量位居全国第六;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企业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核技术利用及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风险特点风险分布广、类型多样、与人民群众生活交集多,发生辐射事故时需要快速及时处置。
一、基本情况
(一)改革情况
2016年9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放射性核素检测中心正式挂牌,落户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一〇核地质大队。该中心主要承担放射性核素分析与检测,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放射性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监测,核地质设施的检测及退役后的环境评价和治理,核应急事故处理中的放射性核素检测等职能。
2018年6月21日,根据《自治区编办关于自治区地矿局及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调整和分类意见的批复》(桂编办复〔2018〕41号),明确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一〇核地质大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放射性核素检测中心)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一〇核地质大队检测分析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放射性核素检测中心检测分析中心)成立于2014年3月。前身为核工业中南地质局三一〇大队实验室,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因为国家政策原因,于1996年被撤销,到2009年恢复重建。2015年10月,获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计量认证证书。2019年9月,获广西生态环境厅颁发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
(二)现状分析
1.人才储备情况:本中心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检验手段齐全。本中心现有职工3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4名,占比10.5%,本科学历27名,占比71.1%,其中包括高级工程师12名,占比31.6%,工程师14名,占比36.8%,助理工程师6名,占比15.8%,技术员6名,占比15.8%。其中女职工7名,占比18.4%,男职工31名,占比81.6%。平均年龄44.5,年龄偏大,核素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偏少。
2.仪器储备情况:本中心占地面积约800m2,拥有各种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约700万元;购置有高纯锗γ能谱仪(美国堪培拉公司)、低本底aβ计数器(德国伯托公司)、低本底多道γ能谱仪(北京核地质研究院)、核应急检测车、测氡仪、表面污染巡测仪、γ能谱/中子巡测仪、X-γ剂量率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X荧光分析仪等贵重精密检测仪器设备60台套。
3.检测能力储备情况:本中心主要从事放射性核素分析与检测、电离辐射、岩矿鉴定、岩矿测试等检测业务;能力范围包括:放射性核素;氡检测参数;电磁辐射检测参数;放射性检测参数;铜矿石 、铅矿石和锌矿石;钨矿石和钼矿石;硅酸盐;石灰石;金矿石;铁矿石;非金属矿;水;噪声监测;矿石薄片的岩矿鉴定等16类208项参数。
检测分析中心为多场所检测机构,其检测场所共有两处,样品的前处理及非核素类检测场所设置在兴安基地,放射性核素检测场所设置在三一〇大队八里街基地。
4.体系运行方面。一是根据国家对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214-2017)文件精神,2022年7月对检测分析中心相关“程序控制文件”、“质量管理文件”完成第三版第3次修订,并印发执行。二是根据大队领导干部调整情况,完成最高管理者、授权签字人变更,变更授权签字人6人,并对原授权签字人调整授权领域。三是对现行标准方法及时查新,2022年共查新标准269个,其中176 个标准为现行有效,23 个标准已更新为 22 个新标准(两个合并为一个新标准),3 个标准已作废或即将作废;保证了本中心所用方法的现行有效。
5.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工作有特色。将低本底αβ计数器、低本底高纯锗γ能谱仪列入了科技厅主办的广西大型科研仪器共享网络平台,便于区内科研院所等需要开展高精度放射性核素的单位可以申请使用,共同开展科研项目。2021年广西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绩效考核中,被评定为“良好”等级,并获1万元奖励金。
(三)客户分析情况
1.2021年社会商业服务项目产值统计数据以57.044万元为准(未含千元以下的私人小客户)。
按区域分。广西区内总计28个优质客户,其中桂林片8个,柳州片4个,南宁片6个,贺州片4个,贵港片3个。不难看出桂林片和柳州片占据一半优质客户群。
按行业分。广西区内总计28个优质客户,其中广西地矿系统12个,占比达42.9%;建材及环保科技等公司6个,矿业公司3个,桂林理工大学1个。
按产值分。广西区内总计28个优质客户,从区域来看,南宁片6个客户贡献产值14.17万元,占比24.8%;贺州片4个客户贡献产值13.896万元,占比24.4%;桂林片8个客户贡献产值8.997万元,占比15.8%;贵港片3个客户贡献产值7.56万元,占比13.3%;柳州片4个客户贡献产值6.985万元,占比12.2%,东兴片1个客户贡献产值3.45万,占比6.1%(详情请看图1)
另外据统计,广西地矿系统12个优质客户,数量占比达42.9%,贡献产值为28.16万元,占比达49.4%;其中地调院贡献6.63万元,六队贡献4.335万元,二七二队贡献2.125万元,三〇五队贡献3.835万元,三〇七队贡献2.25万元。贺州久弘石材有限公司贡献产值10.69万,占比18.7%。
2.2022年本次社会商业服务项目产值统计数据约45.0571万元(含东华理工大学检测费用)。
按区域分。广西区内总计28个优质客户,其中南宁片12个,柳州片4个,桂林片7个,贺州片2个,贵港片2个,北海片1个;广西区外总计3个优质客户,分别为东华理工大学、云南核瑞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二队。不难看出本中心业务基本还是依托于广西区内客户。
按行业分。总计31个优质客户,其中广西地矿系统11个,占比达35.5%;建材及环保科技等公司4个,矿业公司6个,高校2个。
按产值分。广西区内总计28个优质客户,从区域来看,贵港片2个客户贡献产值12.47万元,占比27.7%;南宁片12个客户贡献产值8.663万元,占比19.23%;桂林片7个客户贡献产值7.1937万元,占比15.97%;贺州片2个客户贡献产值5.0704万元,占比11.25%;柳州片4个客户贡献产值4.755万元,占比12.4%;区外3个客户贡献产值4.89万,占比10.85%(详情见图2)
另外据统计,广西地矿系统11个优质客户,数量占比达35.5%,贡献产值为24.049万元,占比达48.5%;其中三〇七队贡献12.155万元,三〇五队贡献2.855万,二七二队贡献1.86万元元。区外客户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主,贡献4.07万元。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硬件方面
1.仪器方面:目前虽然我中心购置有高纯锗γ能谱仪(美国堪培拉公司)、低本底aβ计数器(德国伯托公司)、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拥有一批价值700万元的各种仪器设备,但与核工业二三〇研究所、广东云浮国家石材中心和南宁测试中心等机构相比较差距还较大,以至于外检样品费占比年度产值总额的15%以上。预测:一是化学检测方面:缺少X荧光光谱仪(波长色散,估价170万),主要用于样品删选,做样品中的主量组分,如:钙镁铁铝硅等,提高方法选择效率。缺少ICPms(美国热电,估价180万),用于做低含量金属,一次可以分析30种左右,能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缺少离子色谱(估价30万)用于做阴离子等。二是核素检测方面:缺少液闪仪器,主要用于检测3H,14C等;缺少a谱仪,主要用于测铀钍比值,以及a射线的核素;缺少氡钍测量仪,主要用于放化法测镭。三是碎样设备方面:中碎机、细碎机以及烘干机工作效率不高,故障维修率较高;碎样车间无隔热设施,夏季操作带来诸多不便。四是仪器配置及管理待跟进。第一,部分化学分析设备老旧,工作效率较低,准确度欠佳,加之频繁维修,无法高效出具化学分析结果,缺乏市场竞争力,业务量明显减少,限制了今后中心业务壮大和发展。资质扩项原计划中溴化物和钼、铍、铊、钡等5项也因仪器设备原因,无法完成方法验证而被迫放弃。第二,放射性分析类的低本α、β测量仪,自去年购置以来本底持续高于出厂值,作为高标准环境监测类仪器,则不能有效开展工作,与经销商商洽已久至今未得到解决。
2.场地方面:一是两个场地相距较远(约60km)。不利于日常工作开展,工作效率难以提高,主要表现在样品流转慢,检测报告签发不及时等方面。一个占用原大队档案馆三层楼房,另一个是占用桂林八里街基地办公楼一楼三间办公室作为核素检测操作间。总体上来说场地有限,规划设计不太合理,后期整改基建设施工程量较大,在恒温恒湿上投入资金较多。二是实验室环境控制不到位。通过本次资质扩项评审,及时发现实验室环境潜在种种问题,通风系统不完善、温湿度环境不达标、试剂存储不规范、实验室功能区的划分不合理,每一项因素将直接影响实验分析数据精准度。
(二)软件方面
1.一类事业单位属性限制我中心业务发展。自从被划为一类事业地勘单位后,我中心检测业务无法很好向外拓展,另外在制度上、业务上、效率上、价格上和把控市场风向上并无太大优势。
2.质量把控不严。在今年实施资质扩项整个过程中,前期对以往资料查漏补缺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后期真正开展新方法验证(确认)时间紧迫。究其原因,以往实验室管理经验不足,检测分析未严格按照《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实施质量控制,规范性不够。
3.人才培养力度不够。一是检测分析中心技术员以年轻人为主,处于专业技能积累提升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内部专业培训力度不够,外出学习交流机会不足,专业知识水平增长缓慢,望今后能加大与南宁辐射站等分析中心合作交流,通过跟班学习,培养技术骨干力量,带动中心整体技术水平进步。二是岩矿鉴定专业技术员紧缺,目前仅有1名老同志负责岩矿鉴定工作,无法对鉴定报告进行有效检查审核,同时,岩矿薄片制作代表性不够,降低了岩矿鉴定报告的质量可控性。应加强以老带新,尽快增加并培养岩矿薄片与鉴定技术员,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客户服务方面
1.服务社会能力不强。一是个别技术员主观能动性不够,缺乏自我学习钻研、解决疑难问题的工作热情。二是工作中缺少沟通交流,导致部分批次样品流转不及时,跟踪不到位,样品检测分析周期延长,影响客户满意度,不能很好的适应新时期市场环境高效需求。三是岩矿鉴定岗人才不足、部分化学分析仪器老旧和检测周期过长等多重因素有关。
2.项目来源被动。从数据不难看出,48.5%的产值都是由11家地矿系统内部的兄弟单位支撑,社会单位如建材公司、矿业勘查公司、环保科技类虽占比50%,但易受市场经济影响。本中心缺乏财政项目、地方政府经济建设项目的大力支持。
三、对策和建议
(一)高举“铀字”大旗,持之以核、继续前行,力创辉煌
1.取长补短、顺势而为。针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这些部门需要做哪些地质工作,对公益性地勘队伍的规模、构成等有什么样的要求等问题,应尽快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的意见建议,同时我大队要争取进一步尽快完善定位、职责,为下一步核素检测工作提供参考。
我们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立足新时代,主动融入和服务于广西地方经济发展。一是把握“桂核”发展新要求。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将“美丽中国”纳入国家现代化目标之中。这是时代的馈赠,也是历史的责任。我们要立足新时代,把握新机遇,清醒认识到这是多重经济战略叠加的窗口期,我们要不断强化“广西核工业”身份标识,高举“桂核”大旗,集聚“桂核”要素;当好新时代“桂核”事业的奋斗者、实践者、推动者。二是服务地方经济有新作为,对标重要战略部署、重点工作布局,提高政治站位。用好关键招,多突出核地勘单位军工属性、区域优势、提高地质找矿、地灾地环、退役整治、核素检测、分析测试等专业技术服务水平,提高核技术服务水平和品质,进一步做实核地矿业,做强核地质延伸业领域,启动环保业,助推广西经济。
2.主动对接,积极作为。我们要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围绕大地质,协调推进广西地矿经济健康发展;积极主动进行核地勘队伍的整合重组,优化布局,加强与地市级(或县级)政府(自然资源、环保部门)的合作。一是以绿色勘探为起点,加快拓展核地矿产业发展新空间。要一如既往地加强铀矿等重点矿产的勘查工作力度、拓展放射性核素监测工作业务领域,跟踪核设施退役整治和监测项目。二是以民生地质为重点,打好地质延伸产业巩固、提升、拓展的攻坚战。要紧跟国家政策新变化,积极介入和主动面向,找准行业新发展,抓住市场新脉络,争抢核素检测新市场新业务。
3.因地制宜加快转型。特别是一类核地勘单位,我们要切实树立起公益服务的理念,把增强公益服务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要围绕履行公益职能调整内设机构、完善绩效考核,重塑运行管理模式。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方法技术创新。在深化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中,更需要一支人员精干、技术先进,装备精良,从事陆域与海域地质找矿的服务类公益性地质勘查队伍。核地质人要努力弘扬“三光荣精神”和“四特别精神”,诚信敬业,进一步提升自身形象。用更好的业绩展现核地质工作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彰显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科学规范提升质量管理
我中心要增强科学化规范化质量管理的意识。明确组织结构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健全检测分析中心质量管理体系,设置专人(一般为质量负责人)负责体系运行,确保与检测有关的人员、设备、样品、检测方法、检测环境、检测过程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检测分析中心运行风险。
(三)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1.创新“一三五”工作机制。我中心规定每周一为“规范学习日”、周三“样品流转日”、周五“卫生和安全检查日”。通过建立“一三五”工作机制,提升技术人员理论水平,提高样品流转效率,强化实验室卫生和安全管理。
2.关键岗位“AB”岗工作制度。我中心通过对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各组负责人等关键岗位设立“AB”岗工作制度,杜绝空岗,确保工作连续性,提高工作效率。
3.授权签字人顺位签字制度。我中心新增7名授权签字人,调整原有的5名授权签字人授权领域,并合理设置授权签字人的签字场所、签字领域及签字顺序。采用授权签字人顺位签字制度,有效打破检测场所限制,增加检测报告的签发效率,化解授权签字人的责任风险。
4. 运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内外部客户沟通。我中心建立内、外部客户微信联系群,实时向客户通报样品流转的情况,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不断升级检测分析中心“品牌竞争力”,突显“核素检测”特色。
(四)加强地勘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保障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转变观念,树立科学人才观,留住人才
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在地勘单位内部真正建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并将尊重人才提升到地勘文化的层面上来,让领导到职工形成一致共识。在人才选拔上树立不唯学历、不唯身份,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原则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要重视在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项目带头人,不断营造人才充分释放活力的环境。
2.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引进机制
地勘单位要保障人才梯次补充,防止技能人才断档,必须建立一套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引进机制。一是要有针对性的对专业岗位扩大招聘力度。建议可以与高等院校签订定向生培养协议,采用人才定制、超前聘用;如我中心核素放射中心急需的放射性专业技术人才就可以考虑此渠道。二是要返聘离岗、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能很好的发挥传、帮、带作用,同时也节约人力成本。三是利用合作等方式,租借社会力量。可采用项目技术合作,项目承包、转包,人才租赁和借用等方式短期内实现人才的满足需求。
3.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自学氛围。一是“走出去”培训。包括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类长短期技能培训,如派送至北京地研院、核工业二三〇所等检测机构跟班学习;鼓励职工参加各类大队急需的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等资质考证,并给予一定奖励。二是内部培训。主要包括常规岗位的岗前培训;新职工入队培训;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尽力解决生产一线中遇到的问题。
(本网站所发布的论文为2023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