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作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浅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形态结构也发生重大变迁,社会及经济生活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必须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积极探索地质工作支撑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新机制,推动地质科学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本文从地质工作实际出发,从资源保障、用水需求、环境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地质工作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途径,为地质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工作 路径 乡村振兴
一、引言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阶段,“三农”工作也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2020年全面脱贫后,我党任务的重中之重转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要振兴,离不开矿产资源,尤其是砂石土矿产资源,是农村道路、水利、电力、建筑、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原材料。但地质工作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的途径绝不仅限于此。
二、地质工作和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及联系
(一)地质工作
地质工作是指运用地质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地质体进行客观的调查和研究,摸清楚地质情况、发现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研究其特征规律的工作。它的起源是人类对于地质矿产资源的认识及勘查开发利用。地质矿产勘查长期以来是地质工作最重要的一个内容,但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转变,地质工作正快速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以及农业地质等均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地质工作是认识自然、研究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一个重要工作。
(二)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内容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1]。
(三)两者之间的联系
地质工作和乡村振兴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资源勘查为主导的传统地质工作已逐渐转型升级为新型地质工作,从传统地质向大地质发展,由地质找矿服务为主体,拓展到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发展规划等新领域,充分发挥其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地质工作能在资源、工程、水文、灾害、环境、农业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积极作用。
三、地质工作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浅析
(一)推进基础性地质调查,为乡村振兴提供资源保障
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主要是查明区域内地质基本情况、获取基础地质数据的一项地质工作,具有基础性、超前性、公益性的特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开始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产业结构正迈入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工业化后期阶段,矿业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十四五”期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水平加大,交通、水利、工业等重大项目的全面铺开,普通建筑用砂石土及其他工业原料用矿产资源的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工作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技术支撑,为乡村振兴以及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通过地质调查,查明砂石土矿的矿种类型、矿床规模、矿石品位、资源储量等地质情况,编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方案,论述砂石土矿产开发利用的地质条件、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开采技术条件、与“三条控制线”的关系、规范安全距离等,结合地方砂石土矿产供需情况,合理布局砂石土矿产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为下一步乡村建设综合利用土石资源提供依据,从而起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积极寻找地下水源,保障农村用水需求
广西特殊的岩溶地质环境条件,造就了独特而秀丽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山泉等岩溶地貌,丰富了广西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广西降水极不均匀,降水大部分通过落水洞、天窗、溶蚀裂隙等洞隙快速注入地下岩溶管道系统而形成地下径流,故地表水系不发育,可利用的水资源十分有限,给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发利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是解决广大农村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而研究干旱缺水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寻找和开发地下水资源的基础[2]。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主要是要调查地下含水层的赋存条件及其分布特征规律,查明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其补给来源、流向等条件,对各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前景做出评价分析,为乡村饮用水源选址、水资源补给、农业水利灌溉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水文地质、物探、钻探等工作手段,为村民寻找并打出深水井,解决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为乡村发展农业、畜牧业提供水源保障,为当地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现阶段,我国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系统的质量,是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前提,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工作经验,认为新时代地质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1.在地质灾害治理方面。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岩体崩塌、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地面塌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通过地质灾害调查,确定地质体的特征,分析其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论证地质灾害的危险系数,提出预防和消除地质灾害的措施,为乡村民房、建筑以及公共设施建设的选址和灾害预防等方面提供安全底线依据[3]。对废弃矿山、危险边坡等地质灾害进行生态修复治理,通过清理危险隐患、植树种草固土和边坡加固绿化等措施,防治泥石流、滑坡以及水土流失等危害,改善农村地质生态环境。
2.在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治理方面。在农村生活生产和建构筑物建设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因农民环保意识不高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各类垃圾随处堆放,致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具有污染源多、污染范围广、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要加大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对农村区域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并给予地方政府防控措施建议,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效果。针对农村污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污染,除了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注重完善配套设施外。还需要在村庄规划图基础上,通过工程地质调查研究,选择地质结构稳定、周边无地质灾害隐患、地形坡度合理以及排水条件良好的位置作为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的建造地址,以便将垃圾和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并合理布设垃圾桶和排污管道,构建完善的配套设施,避免因随意堆积而造成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3.在矿山生态修复与治理方面。以废弃矿山为研究主体,通过对矿山损毁土地的生态修复设计,开展矿山生态修复与治理,对损毁土地合理规划分区,优先复垦为耕地,其次是林、园地和草地。通过土地平整、客土、土壤改良等工程措施将损毁区域复垦为耕地等农用地或复绿为草地,实现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和土地复绿复垦再利用,增加农村耕地、林地、园地种植面积,为乡村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开展农业地质调查,促进农业高效发展
农业地质调查工作重点研究耕地、林地、园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类型、土层厚度以及分布特征,并根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pH值、重金属及微量元素含量等要素,为农业生产、耕地保护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1.农业地质调查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农业地质调查是地质科学在农业生产领域的直接应用,其成果主要是应用在耕地质量评价,为优势农作物种植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为推进乡村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和自然资源开发管护等方面提供重要科学依据[4]。同时基于农业调查数据基础上,力争实现高精度、大比例尺的农用土地现状一张图,推动农用土地土壤质量类别划分和安全利用,为特色农业、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及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农作物(农产品)品质和农牧产品质量安全。最后,通过建立土地物理、化学信息数据库,定期发布信息,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地质工作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农业地质调查指导土壤污染修复。农业地质调查工作的又一重点是对乡村农业土壤的污染情况调查,指导地方有针对性的修复受污染土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及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都会导致土地受到严重污染,同时还可能给周围水源带来危害。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严重威胁我国食品安全。近几年,常有大米镉含量超标事件被曝光,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危害人体健康。通过土壤地质调查,对农作物种植区的土地进行土壤采样,化验分析土壤中的污染成分,对受污染土地、退化土地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使土壤污染物浓(活)度降低,实现污染物无害化和稳定化,改变土地不良性状、恢复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对重金属污染,采用排土、客土改良,或者使用化学改良剂,以及改变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使重金属转变为难溶物质,降低其活性;对有机污染物可采用松土、施加碱性肥料、翻耕晒垄、灌水冲洗等措施加以治理。通过对土壤污染治理,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种植产量的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系统。
(五)发掘地质文化,拓展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通过对地质遗迹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从中发掘可供人们进行科研科普、旅游探险、休闲观光的地质生态景观,对其规模、类型、数量等开展全面调查,并通过科学性、完整性、稀有性、观赏性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价,提出对地质遗迹景观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模式与方案。对于地质遗迹景观比较特别的乡村,可通过引进投资建设成为地质文化村或地质矿山公园。
1.建设地质文化村。地质文化村建设是依托乡村丰富的地质资源条件,通过深度发掘地质、地理科学知识,将地质遗迹、地理景观、植物生态景观等与乡村建设和发展方向相结合,重点发展乡村地质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和旅游特色,建设宜居宜业的特色乡村,既给当地民众和游客普及地学知识,又能促进当地美丽乡村建设。
2.建设地质矿山公园。随着地质公园旅游的发展,地质公园可以为其影响范围内的农户提供就业创业条件,地质公园的发展还可以为周边餐馆、旅馆等提供稳定客源,形成较大的消费市场,进一步带动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5]。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统地质工作经过不断升级转型,向大地质发展,深入乡村建设,地质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地学新课题,结合地质行业优势和高新技术,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于乡村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推进乡村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升级优化。因此,必须要重视起地质工作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和具体对策,通过地质工作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促进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本文通过对地质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李克强主持大会 2338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出席大会.新华网
[2]黄桂强,战明国等.广西大石山区农村饮水安全找水打井工程[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3]李柯岩,张玉峰.地质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研究[A].中国煤炭地质,2022,34(6):63-65.
[4]丁华,丁辉,张悦,等.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战略路径与未来对策[J].地质评论,2021,67(2):467-475.
[5]赵波,沈博伟,陈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地学旅游融合发展新思路[A].四川地质学报,2021,41(2):160-164.
(本网站所发布的论文为2023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