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员单位
广西地矿局成果
广西地矿局具有光荣的历史和传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地质勘查工作,先后发现和探明了南丹大厂锡多金属矿、平果铝土矿、桂西铝土矿、大新下雷锰矿、桂东南高岭土矿等一批著名的大型矿床。勘查发现的铀矿和钽铌矿资源,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探宝英雄李正海、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梁珍廷等一大批先进模范。
“十一五”期间,广西地矿局根据广西优势矿产资源及主要成矿区带地质条件,以铝、铀、铅、锌、金、锰和高岭土矿为重点,兼顾锡、铜、镍、钨等其他矿种,开展大规模矿产地质勘查。5年共提交地质报告176份,新发现矿产地17处,有10个矿种提交了资源储量:一水铝土矿2.1亿吨,三水铝土矿2亿吨、高岭土矿1.345亿吨、锰矿1874万吨、金68.5吨、铅锌230.03万吨,锡13.13万吨、重晶石矿317万吨,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2009年底至2010年,该局作为自治区抗旱找水打井主力军,在桂西大石山区等地施工550多个钻孔,出水量每昼夜14万吨,解决了280万人饮水困难问题。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广西地矿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主动适应地勘经济新常态,围绕“稳、转、改、快、好”5字方针,实施五项责任制,经受住各种困难和考验,总体完成9大类76项目标任务,全局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地矿事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展现出美好前景。全局“十二五”实现经济总量187.56亿元,比“十一五”增长了66.64%,逐步形成了“大地质、大服务、大作为”新格局,为广西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提供了更有力的矿产资源保障和地质技术支撑。
在地质找矿取得新成效方面,广西地矿局共承担各类地勘项目2582项,其中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类项目988项。围绕广西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新发现矿产地140处,其中特大型2处,大中型61处,相比“十一五”期间的17处,新发现矿产地数量大幅提升。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槽探102.30万立方米、井探141.48万米、坑探5.76万米、钻探104.33万米,同比“十一五”分别增长32%、376%、22%、118%。新提交:铝土矿1.34亿吨、铅锌矿270.44万吨、钨矿3.09万吨、铜矿4.00万吨、金矿82.86吨、银矿394.16吨、锑矿2747.68吨、铁矿611.94万吨、锰矿464.59万吨、锡矿6.22万吨、稀土矿21.97万吨、镓矿801.36吨、高岭土矿2.05亿吨、膨润土309.74万吨、重晶石矿77.19万吨、地热水24.80亿立方米、叶腊石39.45万吨、流纹斑岩174.34万吨、大理岩(饰面石材)394.35万立方米、耐火粘土矿1018.96万吨、煤矿166.67万吨等一批矿产资源/储量,为广西资源安全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地矿工作内涵深入拓展方面,广西地矿局实现了从“资源地质”到“大地质”的转变,不仅地质找矿重心呈现出从传统有色金属及工业原料向新能源、新兴矿种、非金属等综合找矿的转变趋势,地勘主业向民生地质、农业地质、海洋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及生态地质等领域延伸,广西页岩气、地热、浅层地温能等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调查工作也取得新进展。其中,在民生地质工作上,从2010年3月至2014年底,广西地矿局开展了应急抗旱找水打井、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百色市“四县一区”抗旱找水打井和“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找水打井工程“四大战役”,累计钻探进尺44万多米,成井2731口,每天涌水量76万吨,从根本上解决了177万多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在农业地质工作上,2013年以来,广西地矿局在广西3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18个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区)开展了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并于2015年将第一批成果移交给广西农业厅,圈定优质富硒耕地与园地约49万亩。在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上,广西地矿局以广西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危岩以及高速公路边坡为主的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突出成效,完成地质灾害的勘查、设计、施工项目上千个,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海洋地质新领域上,广西地矿局已开展并完成广西海岸带1∶25万地质构造图、地形地貌图、沉积物类型及元素分布图、区域灾害地质因素分布图的编图工作,并承担实施广西重点规划区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等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调查项目。在“走出去”工作上,广西地矿局以“一路一带”建设为契机,借助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平台,6年共签约协议42份;组织境外项目勘查25个,并对东盟、非洲、大洋洲14个国家共33个矿区、矿点进行了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