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 地质工作为发现和查明能源、矿产和地下水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到改革开放后,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并重;再到新世纪以来生态地质探索不断深入,各相关领域也依据这些资料,了解地球各圈层中的物质循环,认识地球及其自然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规律,为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地质学基础,为形成新兴的生态系统理论建立了基石。地质工作也就成为贯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过程的先行性和基础性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为达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地质工作不断适应社会新常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树立“大地质”和“大生态”的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实施地质调查“九大计划”,推进全国地质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不但需要地质工作者的努力,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
1生态文明的涵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人类长期以来对主导物质文明的反思,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生态文明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人与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根本依托,自然生态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消亡,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文明之内的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保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人类进行“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类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占有和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和发展、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方式。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方式,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状态。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共同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多个维度。生态文明的本质或中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相和谐。
从生态文明的结构来看,生态文明首先包括强烈的生态文明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不能仅把自然看作人类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而应该把人看做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观念;其次,生态文明包括一系列为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再次,生态文明还包括人们在生态观念指导下和生态制度的规约下采取的生态实践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质是改变传统的资源观、发展观和价值观,寻求均衡发展,强调物际公平,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保障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2地质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在国家建立地质调查新体系下,基础地质调查调查内容由传统的基础地质填图为主拓展到森林、沼泽、湿地、海岛、海岸带等特殊地质地貌区域填图,实现地质调查工作的全覆盖;资源矿产调查领域,资源潜力评价,区域矿产资源调查,铁、铜、铝等大宗矿产和“三稀”、重要非金属矿产/新兴矿产调查;常规油气调查、非常规/清洁能源调查,如页岩气、煤层气、核能和地热能等;矿床、矿山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和监测等。水工环调查领域,水工环调查研究,水循环、荒漠化、石漠化、湿地等与生态环境相关性研究,全球气候演化与变化规律研究等。地下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等。
从调查与评价体系、地质环境探测监测体系、地质过程模拟与预测体系、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体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科技创新与支撑体系来看。各大体系对应了大地质工作需要覆盖领域,地质工作无一不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也使得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成为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柱之一。
所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现代地质工作的主战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地质工作基础和支撑,加强地质工作需要树立和融入生态文明新理念重点就是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做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地矿部门应有的贡献。
3地质工作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
3.1摒弃“人主宰自然”轻视生态和征服自然的自然观,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演进的观念。在地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是把自然看作是被人类随意占有和利用的对象,而是要把它看做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摒弃传统发展模式和发展观,树立起新的生态文明理念。用科学发展观取代旧的“竭泽而渔”的极端功利型的传统观念,其核心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地质工作者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周密注意自然界地质圈有机系统可能产生的正负效应,权衡利弊,最终达到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共存共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突破。
3.2提高全体地质工作者的生态保护意识,转变传统生态观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社会支持。地质工作直接与自然接触并把自在自然变成人化自然的途径,而地质工作是地质者的劳动,因此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首先应加强对地质工作者的生态保护教育,可以通过企业规章、电影、电视、图书、期刊和报纸等多种形式来宣传教育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也使地质工作者从行为和意识里真正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从而正确对待自然,转变以往错误的观念,形成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的生态观。
3.3要树立“民生地质”的理念,把水工环地质工作放到地矿工作重点位置来对待,并且作为塑造地矿工作新格局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扎实做好城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城镇与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污染调查与防治、地热资源勘查与利用,以及涉及公共安全的专项应急地质调查与勘查项目,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
3.4用现代化大地质理念来设计地质工作项目。项目是地质工作的载体,在地质项目设计时要有大地质大生产和大环境的视角。大地质工作区别于过去传统的地质工作,它要求研发项目要有系统观念、大局观念、整体观念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用长远的目光来思考,最重要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考虑地质项目经济性的同时顾及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持续性,确保地质生产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为宗旨。
3.5用现代化大地质大环境的理念来管理地质工作项目。地质项目环境管理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使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环境相协调,对于地质工作项目环境保护主要是指保护和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地质工作单位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单位自身的要求,采取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保护好地下水源不被污染等,并同时注意节约资源和避免资源浪费。如钻井泥浆采用闭路循环系统,完善泥浆四级固控净化手段,杜绝泥浆的跑、冒、滴漏。一方面是可以提高泥浆重复利用率,减少新鲜泥浆配制量,另一方面减少新鲜用量和钻井泥浆与钻井废水的排放量。
总之,在新常态地质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契合的大环境下,只有地质工作者首先接受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然后运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科学有效的地质工作方法、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将地质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二种意识相统一,最后内化为地质工作意识,外化为地质工作行为准则,才能真正实现地质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建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