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专区 > 学术文摘

融合与发展 ——建立以柔为先的地勘企业文化管理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6.20浏览次数:1496论文类型:其他

融合与发展

——建立以柔为先的地勘企业文化管理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深沉独特的符号,也是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而对于企业而言,竞争发展到最后所形成的、所依赖的同样是文化。网络热传的一架伤痕累累的战斗机是华为的文化,技术创新、商业创新是阿里巴巴的文化。这些文化的独特理性魅力既是创业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企业砥砺前行的底气所在。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就地勘行业而言,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开发矿产资源,防治地质灾害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地勘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市场经济观念已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带来了经济利益调整、思想道德观念、职业价值取向等一系列的变化,给地勘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地勘企业如何建立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对于当今地勘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普遍借鉴西方科学管理的背景下,构建新型的地勘企业文化,既离不开地质工作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别是继承和发扬“三光荣”精神,从地质工作光荣的历史中寻找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更应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予以继承、发扬和创新。如何创新?如何突破?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将西方科学管理中倡导制度文化为根本与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即儒家的仁政王道,以人为本;道家的清静无为,以退为进;法家的循名就实,信赏必罚等有机的契合起来,不失为地勘企业文化管理的新风向。

一、企业文化需要中国化

(一)企业文化中国化的必然性

一个国家走向强盛、一家企业走向卓越,背后都伴随着一种适合本国或本企业生态环境的成功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并烙上鲜明的时代特征。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都拥有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再如美国的西格玛和日本的丰田tps模式。都是在本国文化和民主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的文化管理思想下的管理模式。中国高速发展的几十年,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市场经济的特征日臻显现,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也必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日趋激烈的态势。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就是“中国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什么?”。答案一定是西方管理科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模式的有机结合的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

正如学者胡平在《企业文化》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同时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从东方到西方,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及参与者“居仁怀义”追求管理者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以及企业与外在延伸的参与者的和谐,可以说这些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精要。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文化这一先进管理成果被引进中国,便跳出欧美管理学固有局限,与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相融合并逐步深化“企业文化中国化”的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焕发强劲的生命力。纵观国内成功企业无不是把企业文化管理中国化的典范。我们公认的华为,并不是一个华为基本法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它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与西方的管理文化理念的结合才创造了华为的奇迹。也就是中国企业文化的中国化。

(二)中国企业文化内在的继承性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一种能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创造力、适应力和持久力等各种因素的总和,也是一种规范、引导、凝聚和激励企业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企业家到管理者,再到全体员工只有参与其中,将员工个人追求与企业追求紧密联系起来,将一盘散沙整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然后通过企业价值观的引导,使得群体员工形成共识,按照企业整体价值取向行事,使自己的行为基本符合企业目标的要求,自觉的遵循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便会产生极具生命力的正能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起到优化作用。

那么如何调动最具变向的人呢,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传统文化来把握当代人的心理,来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来调整对中国职工的工作激励,这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对家庭的归属、对权力的依赖,重感情、重面子,突出以人为本、知人善用等,将这些文化因素和传统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营造一个充满情感、和谐共存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对人性的超越,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应该说突出了中国特色。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中充满了哲理与思辩,可谓左右逢源,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实践中时,需要将其操作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对此,我们不得不回归中国的文化传统,回归到在此文化影响下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具有丰富内容并包含许多精华的原生性文化,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并初步建立起以“爱人贵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企业文化必须回归人本,不可能也不能够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即是儒家的仁政王道,以人为本;道家的清静无为,以退为进;法家的循名就实,信赏必罚,以上三项基本要素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性格和行为中。文化传统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同时也有我们不容忽视的强烈的历史性和遗传性。其以极强的惯性贯穿于我们的言行举止、道德心理,并在企业建设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彰显人文关怀,这既是对传统的“以物为本”的管理经济理念的变革,也是对单纯地以经济为手段管理经济的超越。

二、“新常态”下的地勘单位只有重塑企业文化,才能构建竞争新动能

从宏观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仍然存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仍将持续,国内经济发展处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风险释放的关键期,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继续推进,经济中低速增长成为新常态。从行业看,自2013年我国地勘行业进入重要转折点后,地勘投资大幅萎缩,矿业经济和传统地质勘查工作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从微观看,地勘单位困难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还不够新、体制机制还不够活、高端人才缺乏、发展方式仍显粗放、产业实力不够强、规模效益不明显等,内外夹击下,地勘单位自身的调整和变革不断升级。新常态下地勘单位面临以下境遇:

(一)地勘经济近期呈现下行趋势,但长远看仍然具有发展潜力

受全球矿业形势下行的影响,地勘市场萎缩,地勘经济走势低迷,地勘单位效益下滑明显。然而短期内地勘经济的低迷并不意味着就会一直陷入低谷,一方面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它对于经济的发展又是刚性需求,因此对这些资源的勘查以及发现新的可利用资源或能源成为地勘单位长远发展的课题。加之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入实施,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海洋强国等战略的实施,对新能源、新材料矿产勘查及水工环工作的需求空间迅速扩大,为地勘单位在地质环境治理、地灾综合防治、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等大地质工作领域带来新的机遇。

(二)围绕“绿色低碳可持续”地勘单位需要寻求新突破口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向集约型过渡,推动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地勘单位要适应这种发展 模式,就必须树立大地质大服务理念,主动谋划、抢抓机遇。将传统地勘工作的富余力量逐步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转移,既要利用新技术提升勘查传统资源的效率,还应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向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城市地质、灾害地质等大地质方向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实现绿色勘查由点向面,逐步铺开,从而推动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并创造新的增长点,实现持续发展。

(三)地勘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是大势所趋

为顺应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需要,地勘单位最开始作为原地质矿产部管理下的地质找矿事业单位,采用探采分离体制,此后随着改革开放,地勘单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后,有关“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一系列举措,地勘单位开始“戴事业帽子,走企业化路子”。虽然多年来地勘队伍一直进行改革,但是体制机制仍然没有根本性变化,在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面对越来越多进入地质勘查行业的民营企业和矿业公司,地勘单位的竞争优势越来越薄弱。只有完全事企分开,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地勘单位核心竞争力,获得发展的新机遇。

由上可见,在转型升级之路上,地勘单位的业务形态、组织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的地勘单位管理显然已不匹配当下的发展现状,也不能更好地助力地勘单位未来的发展,重塑自己的企业文化变得尤为迫切。

三、当前地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地勘行业体制改革,实行属地管理,企业化经营后,地勘单位在建设有本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方面进行了探索,初步建设了企业文化。这对于稳定职工队伍,凝聚人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地勘单位在经营战略上,按照国家提出的体制改革的要求,一部分队伍承担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一部分队伍承担商业性地质工作。按企业管理经营,进行一系列改革和资产重组,取得了重大进展,精干了队伍,扩大了规模、增强了地矿企业的活力,为深化地勘单位改革创造了条件。

但是,由于地勘单位是事业单位性质,从上到下都不愿意失去事业单位的身份,导致职工对国家的依赖性很强,忧患意识淡薄,致使企业文化存在很多不利于发展的消极因素。这种消极因素的外在表现是:企业经营观念落后,不适应市场变化;盈利能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没有自己的品牌;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外在的消极表现所带来的反思就是:地勘企业战略是否与地勘企业现有的文化相一致,而目前地勘企业现有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政治思想式的企业文化

政治思想式的企业文化观点根深蒂固。由于历史原因,党群工作一直是和企业文化相联系的,企业文化工作自然也就是由党团组织负责,所以在国有企业,企业文化虽然不叫思想政治工作,但依然带有政治的色彩在里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职工都认为企业文化是形式主义,是务虚的最直接原因。诚然,企业存在的最根本目的是企业要生存,企业必需追求最大的利润,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面对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不能有效的融合,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体系不对称的现实情况,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两张皮”的现象。在具体工作中,甚至会出现二者分离的现象,尽管偶尔会有相互渗透,也都只是表面化,二者有效融合并发挥作用的案例并不多,这样的脱离使得政治思想式的企业文化不可能是企业全体员工的一种核心价值体系,也就不可能成为指导企业的行为方式的精神准则。

(二)企业文化内容缺乏鲜明的个性

地勘单位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一般文化所共有的特点,又体现鲜明的地勘行业特色;既具有一般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内涵,又凝聚了地勘单位员工共同理念、价值观念、地勘精神以及单位形象等。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在新的形势下,地勘企业文化内容上与一般企业大同小异,缺少特色。不论地域、不分规模大小、不管性质差异,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上大致相同。这种缺少个性特点的企业文化理念不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没有反映出企业的核心价值取向,也就无法发展为全体员工所追求的精神目标。

(三)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

一提“企业文化”,大多数人就会将企业文化等同于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有学者认为,企业文化管理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组织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四、刚柔并济,以柔为先,充分发挥地勘企业文化正能量

先进文化促使社会的发展,并可以使国家兴旺发达。同理,作为微观组织文化的企业文化,也必然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新常态下,地勘企业文化必然要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地勘单位所处经济趋势、行业环境、内部需求相适应,而面对内外夹击的大背景,如何创新,如何发展,地勘单位的创新文化管理便成为一种突破式的探问。

(一)地勘单位企业文化管理要坚持在传承中创新,传播好地勘声音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作为特殊行业的地勘单位,是探索性很强的超前期工作。在长期的经济建设中提炼出的“三光荣”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地质队员在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不断创新,为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也由此,“三光荣”精神逐步成为地矿职工自觉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规、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时至今日,受地勘单位特殊的工作环境限制,“三光荣”教育仍然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凝聚力。

1.传承“三光荣”精神,是市场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三光荣”精神是地勘单位职工所持有的一种精神信念,其中不畏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是对地勘单位改革的强大支撑。其次,“三光荣”精神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激发地矿企业职工的创新精神,树立大地质,大服务观念,延长地质工作链,深化推进大项目机制、科技创新机制等。再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上存在的收入差距等问题,迫切需要强化对职工的价值观、苦乐观、得失观、荣誉观的再认识,弘扬“三光荣”精神,对凝聚和培养职工与地勘单位同呼吸共命运的忠诚之心显得尤为重要。

2.发扬“三光荣”精神,是涵养地勘单位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地勘单位的企业文化规划和目标,既要从“三光荣”中寻找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又要与时俱进。只有从地勘单位文化建设的定位和目标需要出发去设定,并且确保内涵深远、个性突出,才能外树形象,内聚人心,真正富民强企。

以笔者所在系统为例,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通过对本系统优秀文化元素进行整合提炼和升华,建成特色鲜明、有效管用的文化体系。具体有:通过设置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画等方式集中宣传一批推进改革开放的典型和奋战在地矿一线的先进人物,大力弘扬“三光荣”精神;通过以职工文艺、职工体育、网站宣传、职工教育培训、文明创建、先进典型选树等为地矿文化建设重点,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创造,促进发展。通过用内容丰富多彩、突出行业特点的活动,如技能大赛,丰富职工生活,陶冶职工情操;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宣传和发布地质工作和改革发展的新动态新成果,发挥沟通情况、交流信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培养一批文艺骨干人才、举办作品展览活动,系统展示职工文艺创作成果;并以局史陈列馆为窗口,大力宣传地矿“三光荣”精神,运用现代化手段、多维度、立体化、全面宣传云南地矿建局60余年发展历程、辉煌成就,以此讲好地矿故事,传播好地矿声音,营造出崇尚文化、团结和谐、文明繁荣的企业文化氛围,进一步增强企业文化自信,在全体职工中形成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和使命感,并自觉为实现规划和目标而奋斗。

(二)地勘单位企业文化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企业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重视开发人的精神因素,确定人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发挥地勘单位职工群众的才能,使全体职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持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地勘单位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我们知道,时至今日,一个企业光有先进的技术装备,而没有配套的先进管理和吸引人的企业文化,是无法长期有效地运作的。企业的活力归根结底来源于人,企业文化的中心也是人。因此,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关键在于在地勘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和落实。通过地勘企业文化建设来提高职工群众的觉悟,把个人利益统一到地勘企业目标的大环境之下,让其认识到“大河无水小河干”,即地勘企业利益最大化是职工群众利益最大化的保证。职工群众无形中形成一种自觉意识,结果自然就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即职工群众为实现地勘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工作。

(三)地勘单位只有建立刚性制度文化,才能营造正能量环境

地勘单位由于长期受“铁饭碗”、“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思维方式和工作的责任感、积极性远不如民营企业中的员工,新常态下,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尤其需要革新、创造的精神,才能突破现有思想僵化的束缚,发掘自身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实现单位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地勘企业文化制度层的建设,形成制度文化,强调在制度面前,没有“柔情蜜意”,也没有“特殊例外”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营造正能量呢?笔者认为法家中的“以法为天下之程式”,“以赏罚为柄”,“以利为安民之本”,强调平等观、法治观、权责统一管理等理念便是途径之一。地勘单位各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首先必须代表着绝大多数干部和职工的思想和意愿,是全体干部职工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地勘单位维持生产经营的强制手段,是地勘企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辅相成,不能偏废。规章的制定应本着“科学、实用、有效”的原则,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在工作中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标准、岗位有规范、工作有考核。对于地勘单位来说应该建立服务规范、工作标准、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职工和管理者的行为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其次“严”字当头。执行严、检查严、考核严,“严”字当头是刚性管理的“法宝”。从干部到职工、从岗位到职责,将责任变为工作压力,自觉增强为单位做贡献的主人翁精神。实现干部管理职工、职工监督干部的有效机制,严格监督误工怠工行为。严格考核,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将岗效薪点和工作量挂钩,按出勤和工作效率浮动,将职工的全部工作纳入制度管理,坚持管理考核与实际效率挂钩,各项工作落实到部门、个人,严考核、硬兑现。制度文化的形成,不仅可以使职工在企业内部得到锻炼与提高,而且能够创造并实现企业公平,从而激发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营造企业正能量。

(四)地勘单位只有建立柔性关怀文化,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正能量

在地勘单位内部实施柔性关怀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尊重职工、依靠职工、关心职工、培养职工、造就职工,充分地发挥职工的能动作用,为地勘单位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永葆生机。诚然,笔者此处的柔性关怀不是放任自流,随心所欲,而是以严格规范管理为基础,以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条件,突出职工自我管理的主体,通过顺势而人性化的管理,强化管理的应变能力。即: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实施发展成为职工自觉行为准则和弹性的约束机制;把被动的事后检查考核管理方式转变成事前预防性的相互协作、互为监督的管理方式;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适应发展的弹性管理机构;把职工在单位中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地勘单位的发展目标相融合。这与“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以义为重”不谋而合。具体如下:

1.营造和谐融洽的民主氛围

“上下同欲者胜”。如何达到上下同欲?沟通就是途径。沟通可以达到领导和职工的相互了解,使正确的决策和领导很快被人理解和接受,变成执行决策和服从领导的实际行动。没有沟通就没有统一的意志、观念和行动。沟通的内容很多,包括工作沟通、思想沟通、学习沟通、生活沟通等。这就需要各级领导注意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加强了解、掌握情况、注重沟通。

2.营造温暖舒心的亲情氛围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群体的温暖。企业关爱职工,反过来职工就会关爱企业。企业关爱职工,就应该把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职工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等都必须纳入议事日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特别是对新进企业的职场新人,要在工作、生活、学习上加大关怀力度,使他们深切体会到企业是职工强大的依托,不仅为地勘企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创造了条件,而且使职工为拥有这样的企业感到骄傲和自豪。企业关爱职工要善于鼓舞职工的士气,适时地给职工以夸奖和赞扬。在职工作出成绩时,要公开及时地表扬。企业在对生产工作上取得成绩的职工,都让他们得到较高的荣誉,对于每年评出的先进工作者都要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尤其是一线职工,不仅让一线职工感受到企业对自身的关注和肯定带来的荣誉。同时也感染身边的每一位职工,让其深知企业每时每刻都以职工为中心。

同时,企业关爱职工也要重视职工的身心健康,注意缓解职工的工作压力,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的各种兴趣需求。企业应加强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并开展相应的娱乐活动,既培养职工间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又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企业关爱职工要时刻关心他们的疾苦,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和摸底工作,及时掌握本企业职工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人是最富于情感的,若企业给职工一份关怀,职工便会以十分的干劲报效企业。

3.营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

公平可以使职工踏实工作,相信付出多少就会有多少公平回报。因此,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到公平:

上岗机制的公平。建立起公平竞争的上岗机制,是企业加强管理、促进发展的手段。为此,笔者认为: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竞聘上岗,有上有下,建立公平竞争上岗机制,目的是为企业寻找优秀的管理者与员工。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始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因此,必须破“用人唯亲”歪气,树“用人唯才”正气,建立公平竞争的上岗机制。

报酬系统的公平。要制定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大多数人积极性的政策,充分体现“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突出投入产出的效率原则。同时,惩罚作为反面激励手段完全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正向激励手段,重奖有突出贡献者,使职工真正体会到他的付出和回报是公平的。

绩效考核的公平。要运用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方法,对职工的绩效进行定期考评。为了使各种人才脱颖而出,在职工的选拔使用上既看文凭,又看水平;既考虑专业,又考虑专长;既看现有能力,又看潜在能力。把职工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去考核,为各类人员提供公平的竞争舞台,这样既能稳定职工队伍,留住人才,又能造就英才。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职工的精神粮食,是凝聚全体职工的重要力量。地勘单位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性,不仅限于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起的现时作用,更在于有向心力的地勘企业文化可以润滑人心,熏陶、感染、包容职工,达到地勘企业文化内涵中“人企合一”。同时也对地勘单位组织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地勘企业文化与地勘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不是“文化促管理”,而是“管理促文化”——至少在未形成固有的良性的地勘企业文化氛围之前,管理行为的辐射力是决定地勘企业文化的主要途径。其实,地勘企业文化是不需要特别去建设的,它与地勘企业的制度建设、执行力建设、管理行为等同生同息,所谓的地勘企业文化就是这些行为在地勘企业中的反馈和折射。通过创建良好的地勘企业文化氛围和强大的“文化力量”,塑造良好的地勘企业精神,进一步增强地勘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培养职工的荣誉感、信任感、使命感,才能适应地勘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促进地勘企业健康发展,为地勘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本网站所发布的论文为2020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