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专区 > 学术文摘

编制实施好“十三五”规划 努力实现地矿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6.20浏览次数:2666论文类型:十三五规划

    1引言

    十三五”时期是省可以大有作为、必须奋发有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最关键时期,是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决战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局加快发展、实现与全省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当前我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准确把握加快发展的根本任务,主动适应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实现地矿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编制实施好“十三五”发展规划,描绘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明确五年奋斗目标任务极其重要。

2全面回顾“十二五”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充满挑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贵州省“工业化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按照“实现找矿突破、加快矿业开发、拓展服务领域、构建和谐地矿”的科学发展目标,以大力提升地质找矿突破能力、地质工作服务能力、矿业开发能力,进一步壮大和增强地勘经济发展实力、和谐地矿建设能力、地矿单位改革与发展活力为重点,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目标管理,开展增比进位,提升管理水平,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2.1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

“十二五”期间,我局进一步加大地质勘查和找矿工作力度,为我省实施“两化”战略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一是着力实施整装勘查和重点项目勘查,先后开展实施了六批5个国家级、27个省级整装勘查和一批重点勘查项目;二是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进一步提高。开展了18个片区共计85个图幅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实现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5万重力调查全覆盖,开展了部分图幅的1:25万区域地质填图,开展并完成了“贵州省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全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等;三是新增了一批矿产资源量和一批可供进一步勘查开发的大中型矿产地,为我省实施“两化”战略奠定了资源基础。

2.2地质服务能力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局在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了贵州省大部分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9个县的“乌江流域地质灾害详查”等工作;二是找水打井工作成效显著,五年共成井三千余口,解决了岩溶山区352.73 万人、49.50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并为22.60万亩农田提供了补充灌溉水源;三是地热整装勘查成果突出,社会效益明显,实施了贵安新区、遵义中部、毕节东北部、贵阳、铜仁以及贵定至昌明等六个靶区的整装勘查项目。

2.3矿业开发推进扎实

“十二五”期间,全局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寻求突破。一是积极探索实践勘查开发一体化机制,通过利用自有矿业权对外引资、与外部合作获取矿业权、局内部单位合作勘查开发等形式,加快了勘查开发一体化进程,为建立勘查开发一体化奠定了基础;二是扎实推进实体矿山建设,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十二五期间”,我局新增一批在建矿山,新投产一批矿山,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2.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十二五”期间,我局通过加大科技项目的争取和投入力度,实施了一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省部级科技项目及局管科研项目,并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转化奖、地质调查成果奖,为实现地质找矿突破、凸显我局主力军地位提供了科技支撑。

2.5地勘经济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全局累计实现经济总量112.87亿元,实现节余与收益7.01亿元,超额完成了“十二五”确定的发展目标,与“十一五”相比,经济总量增长148%,节余与收益增长30%。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既弥补了财政预算拨款的不足,又为我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资金保障。

     2.6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我局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着重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人才队伍的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极大的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地质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是本科学历以上人才总量占职工人数的6的比例大幅提高;二是新增了一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省管核心专家、省管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及正高级职称以上人才;三是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四是人才引进工作有序推进。

     2.7和谐地矿建设效果突出

“十二五”期间,我局围绕构建和谐地矿的科学发展目标和同步建成小康的总体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职工住房条件、生产经营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二是在职职工收入逐年增长、离退休职工生活待遇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地矿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四是地矿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3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

    3.1机遇与挑战

3.1.1机遇

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我省“两化”战略的稳步推进,在资源保障、地质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地质工作提供支撑。一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将使我省在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使我们近海、近边、近江的潜在优势逐步变为现实优势,为我们“走出去”争取地质勘查项目提供了机遇;二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对贵州提出了要守住生态和发展这两条底线,我省将会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地热、浅层地温能、煤层气、页岩气等清洁新型能源勘查开发以及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得到重视,农业、城市、旅游、环境等各方面对地质工作的服务需求也在日益上升,将为地质工作拓展新领域,传统地质工作创造新的需求;三是随着经济转型,也将会给地勘经济带来新的机遇。当前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加快形成,对新能源、新材料的矿产需求不断增长,为地勘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3.1.2挑战

当前,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在短时间内难有明显改观。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我省与全国一样,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财政增长放缓,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地矿经济在大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也同样面临投资下滑、竞争加剧、利润萎缩、改革加速的新常态。同时,“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地质工作和地勘经济也会带来巨大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将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3.2.优势与劣势

3.2.1优势

一是资质技术优势。目前,我局共拥有固体矿产勘查、水工环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基础施工等甲级(壹级)资质超过100个,地质相关行业综合技术更加成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装备设备更加高端精准,资质技术方面的优势已初步形成。二是人才队伍优势。我局专业技术人才众多,已经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实力雄厚的队伍,高职称、高学历、专家型人才广泛分布于各个产业,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人才优势日渐凸显。三是成果累积优势。通过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辛勤劳作,特别是“十二五”实施整装勘查及找水打井以来,我局累积了大量的地质、找矿和科技成果,开展地质工作的可利用资源更多、更广,对地质工作的指导性更全面。四是投资能力增强。“十二五”以来,地勘经济快速增长,形成一定的资金积累,同时通过扩大融资渠道,我局资金集聚能力和投资能力正在进一步增强,更有利于谋划和投资重大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

3.2.2劣势

经济总量偏小,运行质量偏低,发展较为落后,资金积累仍显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和设备装备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求;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支柱型产业还没有形成,部分单位产业结构单一;部分干部职工思想保守、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薄弱等。

    3.3困难和问题

一是新常态下,地勘经济与全国整体经济形势一样,下行压力继续加大,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对资源需求增速大幅回落,由此带来地质勘查投入同步减少,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持续收紧、社会资金投入大幅减少,矿业市场持续低迷,地勘行业形势严峻;二是矿业权获取难度较大、房地产投资开发趋冷、基地开发工作推进艰难;大部分投资项目尚未发力。三是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压缩,项目应收款居高不下,生产经营环境亟待改善。四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发展受到制约。五是创新能力不强,竞争能力不足,技术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青年技工数量有限,队伍建设与加快发展之间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4明确“十三五”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4.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为统领,以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和质量为中心,以服务和保障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主线,按照“地质先行、服务民生、务实创新、和谐共享”的科学发展目标,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贵州“大数据”、“大扶贫”、“大健康”、“大生态”、“大旅游”五大战略行动等机遇和“十三五”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窗口期,树立大地质大服务理念,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提升服务效能、拓展服务领域、培育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治理能力,凸显主力军地位,走出一条适合地矿事业发展的新路。

    4.2基本原则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地质工作的总要求,在服务国家战略性、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中准确定位;在坚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围绕主基调主战略,服务我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准确定位;在加快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准确定位。其基本原则是:服从(务)于国家战略需要;服从(务)于我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服从于市场需要;服从于队伍稳定需要。

    5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对我局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全局干部群众要做到知行合一,奋发有为,切实推动五大发展理念在我局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5.1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局必须把创新作为新常态下地矿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不断鼓励科技创新,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探索管理创新,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为目标,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管理模式;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并建立适宜地矿发展的制度体系。

    5.2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全局必须按照地矿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牢牢抓住发展中心和发展主线,促进服务地方和地勘经济协调发展;科学谋划产业定位,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四大产业协调发展;支持相对强队向更高层次发展,扶持相对弱队增强发展实力,促进强队弱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事业职能,有效利用企业平台,促进事业、企业协调发展。

    5.3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为地矿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推进一系列绿色、生态相关地质工作,为绿色贵州、生态贵州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为推进美丽贵州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5.4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局必须牢牢把握国家和省的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深化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行动,加强与各市州政府、省内外龙头企业、央企以及发展超前的地勘单位的合作,开阔视野、开放思维,共同拓展地质服务空间和领域,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5.5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职工共享,制定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强化野外工作合理补偿,进一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使全体职工真正能把地矿事业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凝聚发展动力,团结一致向地矿繁荣稳步前进。

    6实现七大发展目标

    6.1地质勘查目标

    积极争取开展一批1:5万综合地质矿产调查、重磁调查、重力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完成1:20万区域重力调查的全省覆盖。积极争取开展完成全省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力争开展一批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实现重点成矿区带地质找矿突破,提交一批可供开发或进一步勘查的的大中型矿产地,新圈定一批可供整装勘查的靶区。加大自有矿权及对外合作矿权的勘查投入,提交一批可供开发的矿产地。

    6.2矿业开发目标

    以自主、对外合作、参股(内部相互参股)等形式,建设一批支柱型优质矿山。在金矿、铅锌矿、锰矿、磷矿、地热等潜在重点项目中,积极开展勘查工作,力争开工建设一批矿山、建成一批矿山,力争开展一批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及煤层气开发利用选区调查和地面抽采试点。

    6.3工勘施工目标

    积极争取开展一批乌蒙山区重点水文地质调查及典型岩溶流域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调查;努力承揽贵州省1:5万水文地质编图等一批省级财政项目;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一批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继续推进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圆满完成“找水打井”任务;引导一批商业性地热、浅层地温能勘查开发。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形成以钻探施工、岩土工程勘察、基础施工和测绘地理信息四大产业构成的工勘施工产业布局;积极承揽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打造一批工勘施工品牌队伍;根据市场需求,加大装备投入,提高工勘施工装备水平。

    6.4多种经营目标

    坚持“一地一策”的原则,稳步推进基地开发,完成一批基地开发项目,适时启动一批基地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园商业运作,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平台,集聚一批地质相关产业、环保产业、智慧健康产业等相关高科技产业;加强地专设备物资采购、管理、加工及维修服务能力建设,推进新产品开发,充分发挥地质装备中心的后勤保障作用;以我省大力发展山地旅游和“美丽乡村”为契机,充分发挥国际旅行社资质优势,积极开发旅游品种、开拓旅游市场、创新旅游模式,做实贵州山水品牌,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增长。

    6.5科技创新目标

申报和实施一批科研项目,获得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和全国行业协会、基金会科学技术项目奖励,公开出版一批具有影响力专著,引进一批新技术新方法,新建立1-2个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和完善地质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科技创新激励制度;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6.6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控制队伍规模,稳定人才总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35岁以下青年英才;新增一批享受政府津贴人员、省核心专家或省管专家;新增一批局核心专家和局管专家,新增一批正高、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各类注册师;建成若干人才培养基地,形成若干优秀人才团队;培养或引进一批硕博高学历人才。

    6.7经济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我局经济总量要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其中地质勘查增速在12%以上,矿业开发增速在10%以上,工勘施工增速在17%以上,多种经营增速在18%以上。

    7实施完成八大任务

    7.1围绕大扶贫战略,着力实施地质技术服务扶贫攻坚,推进新一轮地质找矿突破计划。

一是以“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综合治理区”等国家重点扶贫攻坚区及“南盘江—右江重要成矿带”等重要成矿带为主战场和主攻方向,加强“攻深找盲”,圈定成矿靶区,在锰矿、金矿、铝土矿、铅锌矿、金刚石、锂、镍等紧缺、战略、新稀矿种方面加大找矿力度,实现找矿突破,为大扶贫战略行动提供资源保障;二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商业性地质勘查,依托整装勘查形成的矿产地和资源量,开展更高程度的勘查工作,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详实的地质矿产资料。用资源优势吸引更多企业到贫困地区从事资源开发及深加工等;三是主动参与我省易地搬迁脱贫行动计划,积极开展搬迁安置区地质环境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为保障163万人、34万户搬迁居民安居提供地质技术方面的支撑和服务;四是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开展农业地质、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积极开展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引导推进土壤有益有害元素测试检测,指导适宜农作物种植,为建设现代农业园提供科学依据;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承接和参与城乡规划工作,将过去围绕景区、城镇的地热勘查开发转向乡村,建设独具特色的温泉旅游度假乡村。

    7.2坚持服务“两化”战略,树立大地质大服务理念,全面提升公益性、基础性地质服务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一带两区五整装”支撑平台,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九大计划”、“50项工程”部署,紧密结合“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贵州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贵州省地矿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中心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积极争取更多资金,开展地质矿产调查、页岩气地质调查、重要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重要大坝、山地丘陵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基础地质工作;二是按照我省培育壮大一批石材基地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饰面石材资源调查评价,提出我省优质石材资源潜力分布区;三是主动参与天然饮用水开发利用,积极开展矿泉水调查评价和论证,优质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河、岩溶大泉调查评价以及开发利用论证等工作;四是以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抓手,积极开展城市地质、地下综合管网、地下空间开发、城市防洪工程等调查评价及管理平台建设,开展城镇建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工作和城市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五是围绕我省实现旅游“井喷式”发展的目标,积极参与旅游资源大普查、旅游资源规划及开发工作。

    7.3积极获取矿权,加大风险勘查投入,加强矿权运作,为我局矿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加强对省国土资源厅投放的探矿权优劣性分析研究与论证,通过采取局内部合作竞标等方式,争取竞得一批优质探矿权,同时积极参与省外矿权竞拍工作;二是加强自有矿权地质找矿工作,在加强国家级整装勘查区自有矿权勘查的同时,积极推进局风投公司与地勘单位的自有矿权合作及各单位自有矿权的地质找矿工作,力争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提升矿权价值;三是重视矿山地质工作,对现有自主与合作矿山要重视和加强地质工作,加强科技创新,为矿山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资源保障;四是切实推进探转采工作,对满足探转采条件的自有及合作探矿权要加快推进地质工作程度的提高,积极做好采矿证申办工作。

    7.4进一步提高工勘施工装备水平,提升工勘施工能力,打造工勘施工品牌,促进工勘施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加强与中铁、中建、中交、中水等大型企业的合作,积极承揽岩土工程勘察、桩基础施工、地基基础施工、深基坑开挖及支护、边坡支护等项目,打造工勘施工品牌;二是积极拓展测绘业务,建立“3S”技术手段和“4D”产品结构的现代测绘,加快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地下管线测量、土地规划编制、互联网地图服务、无人机航测等新兴高科技测绘产业,打造测绘地理信息品牌;三是在巩固传统岩芯钻探、地下水钻探能力基础上,着力提升地热、页岩气、煤层气等深井钻探施工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做强基础、做大业务量,打造钻探施工品牌。

    7.5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服务社会、服务民生。

    一是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具有甲级地质灾害治理能力的单位为主体,强力打造地质灾害治理专项品牌,促进地质灾害业务发展,带动全局经济稳步增长;二是按照贵州省地质灾害三年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加强技术创新、发挥技术优势,积极承揽和开展学校、城市周边、农村、旅游景区等地质灾害隐患的勘察治理工作;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揽和开展相关地质灾害评估、勘察、设计、施工等工作;三是积极参与河流治理和山洪防治等工程,引导开展建设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应急处置、监测管理等工作;四是围绕大扶贫石漠化综合治理区,积极开展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等工作,建设示范项目;积极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五是按照国家“水十条”及我省水质监测管理,提高水资源测试检测水平,积极开展水资源质量检测、分析、监测等工作,按照国家“土十条”整体部署,积极争取省有关部门支持尽早启动全省土地(土壤)质量调查评价工作;六是积极向绿色地质、低碳地质拓展,积极参与和开展页岩气、煤层气、地热、浅层地温能等新型清洁能源的调查评价和勘查开发利用等工作,加大科技与装备投入,提高勘查开发技术。

    7.6稳步推进矿业开发,择优建设支柱型矿山,建立勘查开发一体化新格局。

一是适时实施自有矿山建设,按照规划产能确保如期建成投产,力争扩大资源储量,按照需求逐步扩能扩产;二是稳步推进控股矿山建设,尽快形成产能;三是加强沟通协调,积极稳妥推进其他参股矿山建设、投产、开发工作;四是加强对外合作,探索产业化运作模式,积极推进地热田开发。

    7.7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一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中,以项目为载体,扩大合作范围,选择政局稳定、地质条件好的国家和地区,加快“走出去”开展地质工作的步伐,力争促成一批国外、省外的勘查开发项目;二是加强传统地质领域研究,领跑全省基础地质、地质找矿、水工环研究,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撑贵州“两化”和地矿事业发展;三是积极开展生态地学、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新领域的研究,依托地质科技园,积极开展互联网+大地质的服务研究,催生非传统地质经济新模式;四是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建设深井钻探、工勘施工、物探、测绘、实验测试等设备仪器规范化操作体系,提升传统和新增设备仪器的产能,开展复杂共伴生、低品位、难选冶矿资源的综合利用与选冶关键技术攻关,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五是建实现有工程中心、科普基地、技术战略联盟、人才教育基地,力争新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基地,西南地区生态地学研究中心等;六是以项目为抓手,建实局、队(院)科技项目库,申报国家、省和国土资源厅各类基金项目;加强需求对接,与知名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壮大科技实力;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关注国家间的战略合作协议,依靠国内产业公司,伺机走出去,开放发展地质科技。

    7.8积极培育发展地矿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载体。

一是按照“以互联网为纽带,借助‘互联网+地质’的发展模式,打造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首家地质服务大市场”定位,加快地质科技园运营工作,建设地质大数据服务平台,拉动大地质服务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走出一条依托于地质优势,又不局限于地质的开放式发展之路;二是依托于基地、地热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培育地矿健康养生产业、地矿仓储物流产业、宾馆及特色旅游产业。

    8主要保障措施

    8.1思想保障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局地质事业和地勘经济发展契合我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实现转型升级,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五年。全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看待“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高度重视“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的推进落实,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坚定不移地服务好贵州经济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坚定不移地推进地矿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8.2组织保障

“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关乎未来五年发展的重大工程,局及局属各单位都要加强组织保障能力。要成立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总体部署;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落实;局及局属各单位要有专管部门加强引导、监督、跟踪、指导等工作;全局上下要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做到责任明确、分工明确,确保规划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8.3人才保障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各单位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人才保障。要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通过项目和科研带动人才学历、职称、学术水平、专业技能的提升,建立专家库,培养各专业技术带头人;要突出重点人才引进,应对和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变化;加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要培养一批善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8.4资金保障

按照规划目标制定完整详细的五年投资计划,要根据投资项目资金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为局规划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授信资金,扩大融资规模;二是建立局属公司融资平台,加强项目对外合作,实现投资风险转移。

    9结语

“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全局上下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赶超意识,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凝心聚力,按照局提出的“地质先行、服务民生、务实创新、和谐共享”的科学发展目标,努力实现地矿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