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专区 > 学术文摘

坚持“五个升级”助推地勘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6.20浏览次数:1597论文类型:地勘经济

坚持“五个升级”助推地勘工作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格局由国际大循环为主转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地勘单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倒逼地勘单位乃至整个地勘行业推进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已成为地勘单位生存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地勘工作向什么方向转型、怎样有效推进,已成为地勘单位必须要做的选择题。

一、地勘单位转型升级发展现状

近年来,局属各单位均在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从发展方式来看,各单位主要是在人才、技术、服务、资质、装备等转型要素提升方面同向发力、同步推进,总体过程表现为经验积累、循序渐进。从发展水平来看,局属各单位转型方向和路径趋同,但在各专业领域延伸拓展程度不尽相同,新领域业务拓展仍属于大水漫灌式,总体仍处于量变阶段,未形成质的飞跃。从发展动力来看,多数单位转型升级的过程就是将水文地质、地灾治理、地球化学等地学专业知识跨界运用于生态环境修复、污染调查、农业地质等领域,从技术层面来讲,还未形成领域核心竞争力。总体来看,地勘单位转型升级仍处于深度调整的艰难探索时期,转型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二、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和问题

在地勘单位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些制约发展的老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新老问题相互叠加,产业转型升级仍旧面临严峻挑战。

(一)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人才金字塔塔尖人才缺乏,尽管各单位近年来一直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但高层次技术骨干、领军人才缺乏的现状仍未得到有效改善。人才引进和培养均以转型升级新业务领域培育为目标,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忽视了地勘主业人才的培育,致使主业专业技术人员出现断层。新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传帮带,成长周期较长,还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科技创新平台引领作用发挥有限。科技创新平台无相关项目支撑,部分平台沦为空壳子、空架子,创新开放合作程度不高,实效性不强,在项目合作、人才交流方面仍存在短板。

(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市场资源总量相对偏小的情况下,各地勘单位均是各自为营,单打独斗,竞争多于合作,市场竞争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新业务领域拓展举步维艰。新领域项目规模普遍偏小,且相对分散,技术层次偏低,行业壁垒还未有效突破。产品竞争优势不够明显,项目持续性、长期性难以保障。因专业不精,先天不足,后天乏力,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成果,导致后续项目承揽陷入市场信任缺失的恶性循环。

三、转型升级方向及对策

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项成为短板将会出现木桶效应,必须整体规划和全盘推进。

(一)理念升级

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引领职工深刻认识转型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地勘单位生存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局党委关于地勘工作转型升级的决策部署上来。只有打破惯性思维、路径依赖和身份依赖,做到危中求机,轻装上阵,缺什么就去创造什么,哪里有短板就补哪里,坚决转、下大气力转,才能拼出和转出一片新天地。

2.发挥优势,精准发力。当前,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正处于愈行愈难、不进则退而又非进不可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重新对自然资源领域行业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堵点、短点,重新定位新时代地勘工作,进一步梳理地质工作可服务范围,把准切入点和突破点,发挥自身优势,让长板变得更长,谋划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方向,推动由低端同质化竞争向供给服务差异化转变,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四勘院为例,最大的优势在“矿”,应积极做好晶质石墨这篇大文章,加大全过程参与力度,超前谋划晶质石墨开发利用研究、资源综合利用调查评价、晶质石墨矿绿色矿山建设等业务,高质量融入酒泉晶质石墨产业园建设,掌握部分“核心”技术,推进高端定位、高层次规划和高标准建设。

3.制定规划,引领发展。一直以来,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缺乏战略引导、顶层设计,支持政策缺位,行业整体无明确的发展规划,致使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体性、协调性不够,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缺乏前瞻性的引导。规划先行,谋定方能后动,应以政府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相关政策研究,紧扣省情、局情,依托自然资源相关“十四五”规划,综合各方面因素,坚持从问题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产业发展阶段性目标出发,编制地勘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发展愿景,提出战略性决策,指导地勘单位的转型升级。

(二)产品升级

1.提升高度。当前,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快速发展,疫情期间更是催生出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这些新技术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需要我们有方向、有目标地推进地质工作与新技术有机融合,及早布局“互联网+地质”产业链,提升地质服务和产品技术含量,推动地质工作向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变。抬高行业准入门槛,赢得话语权,实现由跟跑—并跑—领跑的转变。如在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方面,应提早谋划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城市三维建模等高端业务领域的能力建设工作,逐步向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领域转型,积极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管理和精细化治理提供全空间、立体化技术支撑。在地灾防治方面,应向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2.增加厚度。目前地勘单位传统业务所占比重仍然较大,整体抗风险能力弱,各产业互哺能力差,亟待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优化地质产品供给体系来拓展市场占有率。一方面应减少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高风险施工类项目比例,提升勘查、设计、评估等高端项目比例,将单个业务做到极致,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另一方面要推动工作模式由提供单一地质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从一次性地质服务向持续性的战略合作转变,打造地勘“1+N”服务模式,推进地质产业链多维延伸,从而实现整个地勘产业链的升级。例如农业地质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业务领域,推动甘肃全域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势必会衍生出一批农业地质相关项目,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价值的提升。

3.拉长长度。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项目投资方式、管理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项目实施正逐步由施工总承包模式向工程总承包模式转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进产业纵向一体化,加大地质产业链各环节参与力度,具备为业主提供全过程、全专业的服务能力。例如在工程建设方面,要确保提供可研、设计、施工等综合服务;地质勘查方面,要涵盖资源发现、开发利用、绿色矿山建设等多个阶段;资质建设方面,要围绕整个产业链发展各环节进行申办,最大限度做到产业链全覆盖。

(三)服务升级

1.加强形势政策研判。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迈入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踏上新征程,均对地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重大政策叠加给地勘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需要我们及早开展前瞻性、针对性的政策研究,研判形势,理解和掌握政策要求,精准对接国家需求,及时跟踪相关规划实施进展,做好项目储备工作。例如在当前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经济体系下,地勘产业发展与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匹配程度逐步升高,增强矿产品自给能力将会被提上日程,国内矿产勘查市场将逐步复苏,需要我们超前布局,提前谋划“十四五”地质找矿工作。

2.做到项目源头参与。现阶段地勘项目来源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为政府,二为市场。需要把住这两个来源,做到主动服务,超前服务,提升项目源头参与意识,打好服务先手牌,学习借鉴“贵州地矿模式”,和主管部门建立动态联络机制,列出服务目录清单,将地质技术服务融入到可涉足领域的方方面面,推动地质工作服务内容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在源头上广撒网,多敛鱼,逐步推进重点突破,将项目做优,聚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成为政府信得过、用得着、离不开的专业技术队伍。加强与矿山企业的合作交流,聚焦企业自身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以转型促转型,推动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拓展资源储量核实、矿山环境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等业务,实现融合发展。

(四)市场升级

从目前来看,省内传统业务市场已趋于饱和,同质化竞争激烈,经济增长空间有限,新业务领域市场在价格上亦无竞争优势,故现在地勘市场的开拓方向应是向内着力稳固省内存量市场,同时向外大力开拓省外增量市场,使省外市场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极。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市场开拓将经历布点—延线—织网3个阶段。目前,局属各单位在省外均设立了分支机构,且经过多年的经营,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已具备延线的条件。现阶段应加强合作,抱团取暖,推进省外协作区建设,发挥各自优势,打造地勘产业集群,形成产业联动,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扩大省外市场占有率。省外市场业务多以地质工程业务为主,可辐射带动地质勘查、测绘地信、工程物探等市场,做到业务布局和市场拓展同步推进、同频共振。

(五)能力升级

转型升级初级阶段,是各个要素同步升级的时期,孰轻孰重并不明显。但发展至中期,人才、科技在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比重将逐步增大。当前转型升级正处于一个上升的瓶颈期,急需依靠人才素质和专业技术质的提升来进行破题。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目前来看,人才培育需要从两个方向发力。一方面要加强现有职工能力提升,提升整体素质。地勘单位拥有庞大的人才基底,这是多年地勘体制下孕育的结果,职工在职年限长,归属感强烈,队伍梯度合理,技术相对密集,一旦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所突破,将会形成巨大的发展动能。现阶段需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释放这部分创新创造活力,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例如在深部找矿方面,应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推进传统技术优化升级,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钻探队伍,为深部找矿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探索柔性引智新途径。从地勘单位实际来看,因院士属于国家宝贵资源,成立院士工作站难度较大,应退而求其次,成立“候鸟”人才工作站,积极联系高校教授、科研院所研究员,方是地勘单位的明智做法,通过顾问指导、项目合作、培训讲学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地质工作科技水平。

2.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一方面要加强前沿理论、技术、方法的学习运用,创新工作思路,推动地质工作流程优化升级,使工作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集约型进行转变,进而实现地质工作手段更新换代。例如在南金山金矿外围浅覆盖区金资源调查项目中,创新运用了机动浅钻取样方法,使得地质找矿空间进一步扩大,将对今后地球化学调查向工作空白区转移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强化“平台+人才+项目”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基于对等开放、互利共赢的原则,按照实际需求搭建创新平台,切忌华而不实、大而不当,注重项目安排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真正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以项目为主导转向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模式。

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唯有统筹推进理念、产品、服务、市场、能力等多个要素的升级,敢破敢立、敢闯敢试,做到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方能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浪潮中行稳致远。

 (本网站发布的论文为2020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