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十几年,国家政策的重视倾斜及财政的投入,使地勘单位进入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我国地勘经济的黄金期也已悄然结束,许多地勘单位甚至出现了“承揽项目难,回收款项难,发放工资难”的“三难”局面。地勘行业接受的来自各方面的投入不断减少,其中包括中央财政支持的不断减少和投资方向的调整,各级政府的政策投入减少以及社会资本的投入均持续减少。目前,政策提倡民间资本进入勘查市场,但是政府对矿权的垄断客观上对民间资本的进入是一种间接的排斥。“经济的下滑,投入的减少,使地勘行业的竞争力急剧下降。还存在业务雷同,兄弟单位相互竞争,又无明显优势,而在地质工作延伸领域的资质和经验又是一片空白……“内忧外患”使地勘单位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本文就地勘单位面临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困难时期的发展改革提一些看法供同行参考。
1当前地勘单位面临的经济形势分析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经历了工业化时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开展,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缓慢,发展主要靠第三产业拉动,第二产业不断转移,有空心化的趋势,因此资源消耗不断递减,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在两期之间应有一个转换过渡期,英美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在70年代进入过渡期。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由高转中,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减少,矿产勘查进入由快到缓的转型期。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地勘行业收入较上年下降10.44%,找矿支出下降11.99%。而这一年全球有色金属勘探投入下降了31%。另有数据显示,2014年,非油气地勘行业投入402.7亿元,同比减少12.43%。其中,中央财政投入83.14亿元,同比减少6.74%。地方财政投入96.22亿元,同比减少22.36%;社会资本投入223.29亿元,同比减少9.49%。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后期,已经开始进入过渡期,面临三期叠加的局面。而我国地勘行业同样面临三期叠加的局面。一是增长速度由高转低的转型期,勘查规模严重萎缩。二是由于矿产勘查规模严重萎缩以及政府坚决从商业性地质工作(矿产勘查)中退出,地勘单位已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队伍结构调整及服务方向调整的阵痛期。三是刺激政策与改革的政策消化期。我国的煤炭、铁矿、铝土矿等已处于过度勘探状态。在工业化时期,由于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促进了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政府为此也加强了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出现了地质工作的大繁荣。到了工业化后期,基层地质调查工作基本完成,矿产勘查工作规模萎缩。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由于对矿产资源(不含能源)的小消费不断递减、成本上升、环保要求日趋严格、政府限制和社区反对等综合因素,造成大量矿山关闭,新建矿山更是困难重重,矿产勘查工作也就难以为继或转向海外。由于工业化时期产生的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需要治理和修复,地质工作因此转向了以环境治理与保护为主。在这两个常态之间,也必然存在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期。过渡期地质工作将由资源型转向环境型,即由矿产勘查为主转向环境治理与保护为主。矿产勘查的发展除了有阶段性特质外,在市场经济及全球化趋势中还有行业自身的规律特征,也即常态。矿产勘查与矿业实为一体,周期性极强,而且波动幅度大大高于经济的波动幅度,经常大起大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市场的大潮中,如何认识和把握这种潮起潮落,成为弄潮儿,对地勘单位而言教训多于经验。比如在上升期如何运作,下降期是何对策,峰值是否出现且能持续多久,谷底是否到来,将震荡多长时间,是否进入复苏与上升通道,考验着人们的智慧与才艺。
实际上,对地勘单位来说,当前的形势并非全都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灰暗一片,而是还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的惊喜出现。可以说,地勘单位要走出困境,重塑辉煌,既有着一定的优势,也面临着很多机遇。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先后发了“气十条”、“水十条”,年底前还要发“土十条”。有的地勘单位已捷足先登,研发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工艺。据有关机构估计,“气十条”可以拉动投资1.6万亿人民币;“水十条”拉动投资2万亿人民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实施,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以及绿色矿山建设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这些都为地勘单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批复和开工建设,也需要强有力的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和相应的地质环境治理来支撑。更重要的是,上述这些工作都是传统地质找矿的延伸业,地勘单位在这方面不仅有着丰富的经验,还有得天独厚的技术和资料优势。
2正确认识新常态下的地勘业
新常态下的中国矿业、地勘业,新情况、新问题客观存在,矿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国内紧缺的大宗矿产品虽然增速放缓,但仍处于高位,需要投入必要的勘查开发,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大力发现、探明新能源、新材料矿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要素,搭建风勘市场,科学“走出去”,收购并购境外矿资产;水工环地质工作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开拓生态领域新市场;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海洋强国战略”开展多层面地质工作。当前中国地勘查业要清醒直面六大挑战:一是产能过剩;二是矿产地质工作明显收缩;三是事企混合体制走到尽头;四是市场诚信出现危机;五是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建设滞后;六是地质勘查尚未进入法治化轨道。全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新常态下的地勘行业来说,这当中蕴藏着无限机遇。稳增长,意味着还有相当的经济规模,这就要求与之相匹配的矿产资源及地勘工作;调结构,则应把地勘工作的着眼点落于国家战略能源需求上。因此,地勘工作必须更加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改革发展要看清形势、找准定位、依法推进,尽快适应新的做法,更加主动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更加主动地转方式、调结构,更加主动地依靠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走出一条地勘单位特色地质工作的新路子。
3当前地勘经济改革发展的几点看法
作为地勘单位,如何在新常态下加快转型升级,逐步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实现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必须要做好的课题。现围绕现阶段地勘经济的改革发展,谈几点看法。
3.1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增强对地勘经济转型升级紧迫性和必要性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地勘行业投资减少,地勘经济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是实现地勘单位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时刻绷紧这根弦,印在心中,刻在脑中,增强加快转型升级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更加积极地态度、更加扎实的工作加快推动转型升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地质工作正向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并重发展,矿产地质工作投入由传统固体矿产向能源矿产倾斜,地勘单位发展面临新的拐点。根据矿业市场的变化,地勘单位应积极拓宽思路,统筹谋划,找准位置,锁定目标,选好路径,及早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转变传统地质工作观念,跳出传统圈子来看待发展,努力融入区域经济,着眼于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主动拓展服务领域,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服务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拼命工作,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努力推动各项工作上新台阶,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3.2打开思路,拓宽出路,扎实推进地勘经济转型升级
面对新常态、新形势,地勘单位应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结合单位形势,积极拓宽发展思路,用大资源观统领地质工作,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现有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争取尽快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上取得实效。加强与大企业合作力度,加强自主或合作开发项目;强化基础地质调查,积极争取中国地调局、中央地勘基金、省区、省内财政项目,为矿产评价项目立项选点,争取好的找矿成果;抓住市场低迷时机,以市场为导向,紧跟国家资源需求,争取好的矿业权和矿业开发项目。密切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变被动为主动,找准切入点,以为地方提供优良地质服务的业绩赢得市场、赢得支持。围绕生态、环境和民生问题,积极拓展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浅层地温能、地下水污染治理等领域,由勘查向长期监测延伸,提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与大企业合作,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拓展服务领域,走物探、测绘、勘察、施工等多技术手段协调发展的路子,更多承揽高铁、地铁、桥梁、浅层地温能、城市地下管网等大型工程的勘察、施工。紧密结合各地经济发展和单位优势,努力拓展发展思路,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开发领域拓展业务。
3.3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树立规矩意识,严格按制度管人、按流程办事、按数据说话、按考核到位的原则进行管理。强化项目管理,开展好项目管理提升活动,以项目管理为突破口,加强成本管理,杜绝以包代管,提高经营利润率水平。加强财务管理,加大项目结算和应收账款清理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避金融风险。严格内部审计,推进审计工作常态化,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严格责任追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进展情况,进一步探索绩效工资管理和激励机制建设。
3.4提高质量信誉,塑造品牌。
树立以质量求生存观念。严格执行设计及有关规范、规定,认真落实好三级质量管理,保证地勘项目质量和资料完备可靠。加大技术质量考核和奖罚力度,增强技术人员质量意识。加强诚信建设,建立质量追究制度,以过硬的质量和信誉赢得市场,树立和保持良好单位形象,塑造单位品牌效应。
3.5强化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
重视和加强科技成果研究、实行科技创新、“互联网+”,下决心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突破找矿技术,提高单位核心竞争能力,争取更多的科研成果。
3.6加强资质建设,提升竞争能力。
积极创造人、财、物条件,整合资源,满足资质建设需要,努力争取资质升级。组织申报地质延伸领域如土地复垦、水利、路桥、环保等方面的资质,为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创造条件。
3.7加强资本运作,增添发展活力。
重视拉长产业链,努力探索借力资本市场,走资源、资产、资本相融合的路子,积极加强与银行、财团、公司的合作,利用项目多渠道进行融资,把手中项目运作和开发好,实现超常规发展。
3.8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拓展发展空间。
结合单位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差异化策略,加强和固定大企业的合作,通过大项目、大市场带动大成果、带动人才成长、带动大发展,努力拓展省外和国外新空间。
3.9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引领新发展。
通过文化引领,科学整合单位生产要素,促使单位和职工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凝聚力,使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锐意创新,不断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不断提高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