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专区 > 学术文摘

地质工作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6.20浏览次数:1539论文类型:地勘经济

地质工作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

摘要本文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从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入手,结合当前各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就地质工作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现状和地质工作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前景,探讨地质工作融入成渝经济圈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以及提出三条解决问题途径。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升级大地质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产品

 

Thoughts on the integration of geological work in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ake the Chengdu-Chongqing Shuangcheng Economic Circle as an example

Xiong Zhicheng

403 Geological Team, Sichuan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Emeishan 614200, Sichuan

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s the Chengdu-Chongqing Shuangcheng Economic Circle as an example,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goals and tasks of the Chengdu-Chongqing Shuangcheng Economic Circle, and combines current governments and relevant authorities to integrate geological work into the Chengdu-Chongqing Shuangcheng Economic Circle. Integrate into the construction prospects of the Chengdu-Chongqing Double City Economic Circle, discuss the thre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geological work into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and propose three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Key words:Chengdu-Chongqing area double-city economic circl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large geology;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ve service products

 

0引言

2020年1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0年7月10日,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时代已经到来。地勘经济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获得了高速增长,但一直以来,地勘行业的业务范围有限,业务形式单一,过去高增长的十多年主要是以“为国家寻找丰富的宝藏”为主要任务,以实施“基金项目衔接、商业项目跟进、实施整装勘查”[1]的找矿机制,形成了传统的地勘发展模式,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发展动力不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性判断,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要求,也不符合“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原则。因此,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需要,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需要,是围绕地勘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能源资源安全、服务防灾减灾三大核心任务的需要,是地勘体制改革实际需要,是创新、服务、融合,助推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下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从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入手,结合地质工作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现状和前景,探讨融入成渝经济圈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1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任务

充分认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和任务,对于地质工作满足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对标经济圈建设对地勘实际需求,认清当前地勘单位发展机遇,结合地勘单位自身优势,写好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地勘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能源资源安全、服务防灾减灾”三大核心“文章”具有重要意义。

1.1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

“一极两中心两地”[2]认识其目标。

“一极”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定位,即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建设重要经济中心。这一目标要求成都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不断扩大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环境吸引力,加快建设面向亚欧、辐射西南的经济中心。要求成都加强与重庆等城市的联动,加快发展新经济,创新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同时要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提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的能力。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要求成都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资源优势,注重与重庆、绵阳等地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成为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

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这一目标要求成都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力图在体制创新、制度变革、扩大开放等领域先行先试,努力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与改革开放新高地。这也要求成都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开放新格局,把发展动力从虹吸效应转变到建立紧密的立体合作体系和开放共享的全球网络体系上来。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这一目标要求成都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为引领,持续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教育医疗资源投入,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彰显生活城市特色,塑造文化名城优势,推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2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任务

“四个方面”认识其重点任务。

一是推动成渝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3]“要致富,先修路。”客观来讲,目前成都和重庆两个核心城市协调合作机制仍需健全,背向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下一步,成渝地区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首先发力,加快建设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城际交通网络,打造核心城市间、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间、相邻城市间力争1小时通达的交通圈。

二是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想发挥成都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增长极作用,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必由之路。成都要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高品质产业空间,推动产城融合,创建若干制造业创新中心,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融合,力求与重庆等核心城市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要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开展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示范,加快建设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争取布局建设氢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都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下一步,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进程中,要以成都科学城、未来科技城、重庆科学城、绵阳科技城、国家级新区等为核心载体建设西部科学城,形成多园共享模式,力争发挥科技创新的最大“外部性”。要充分发挥成都高校院所集聚优势,以成都为主阵地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在先进核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网络安全等领域打造国家战略科技支撑力量。建议成渝地区要打破行政分割,共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联盟。

四是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成都可以以天府新区为对外开放大平台,加强与重庆两江新区等开放平台的联动,整合新区政策资源,高起点打造内陆对外开放门户。积极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按照国家有关部署,加快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试点经验。以主要港口、民航机场、铁路枢纽为基础,以水运、铁路、航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为支撑,以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为载体,联动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构建对外开放大平台体系,以此来服务于成都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增长极地位。

地质工作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现状

2.1 川渝两地签署合作协议:为建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自然资源支撑[4]

5月22日,川渝两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重庆签署《深化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合作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简称《协议》)。双方将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区域经济布局、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自然资源领域改革试点、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9个方面深入合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自然资源有力支撑和基础保障。

2.2 地质调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座谈会召开[5]

6月10日至1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党委书记胡时友一行来渝,座谈交流关于地质调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相关工作。

调研组介绍了支撑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地质调查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听取了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情况和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情况的汇报,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潜在的地质调查方向。

调研组对重庆市地质工作给予肯定,认为重庆市近年来在区域地质调查、生态旅游地质调查等基础地质成果覆盖率已位居全国前列,取得了重大找矿突破,大比例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成果为城市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

座谈会就共同做好地质调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交流。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地质调查工作部署。二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将地质工作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三是根据需求导向,统筹安排专项地质调查项目。四是统筹安排项目,有节奏地进行逐年开展。

2.3 地质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质环境专题上线[6]

7月1日,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便用户获取地质环境等数据资源,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梳理已有地质调查成果的资料,建立并上线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环境地质专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环境地质专题包含成渝城市群地质环境图、重要城镇规划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图、双核区规划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图、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地质环境图四个方面,涵盖了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地球化学等专业,是成渝城市群地区主体功能规划、国土空间布局、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的重要地学基础资料。

2.4 四川省地矿局与重庆市地勘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7]

7月10日,四川省地矿局与重庆地勘局在成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同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在川渝地质工作中落地生根,开创新时代地质工作合作新篇章。

协议约定,双方将本着“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系统开展双城经济圈“空间、资源、环境、灾害、文化”综合地质调查,在清洁能源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勘查、城市地质、生态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民生地质等“大地质”服务领域全面深化合作,为双城经济圈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以及“集约、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地质支撑,着力打造、培育地质工作新亮点和经济增长点,为加快建设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贡献地质力量。

2.5 四川省地矿局局长王建明在全局贯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干部大会上强调:深化全会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8]

7月23日上午,四川省地矿局召开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干部大会。王建明在总结上半年工作时指出,有关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增战略合作对象4个,特别是与重庆地勘局达成战略合作,打开了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局面。

王建明指出,下半年各项工作要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深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找准地质工作切入点,在抓好全会精神落地落实中推动我局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地推动“五个地矿”建设,实施“地质+”和“互联网+地质”战略,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地矿智慧和力量。要切实抓好贯彻落实,细致梳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部署和重点任务。

要自觉肩负时代使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全方位多领域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突出抓好“聚焦”工作

聚焦构建“5+1”工业、“4+6”服务业、“10+3”农业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战略性矿产勘探,加快推动全省文游资源普查工作、九寨沟“一镇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助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和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推动“大地质”加快成势。

聚焦培育创新驱动优势,着力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抓住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发展机遇,全力推动地质科技工作融入中国西部科学城建设,围绕战略资源、深地科学、生态环境、地灾治理等领域,积极谋划“十四五”重大科研项目,探索建立高层次科研人才共育共引共用机制,加快推进地质数字经济发展,积极融入川渝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聚焦生态共建环境共保,着力服务成渝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推进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川西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补给生态功能修复,推动实施阿坝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协同推进区域内江河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助力打造成渝森林城市群。

聚焦形成全面开放态势,着力提升对外战略合作质效,突出抓好川渝互动合作;加强推进绵阳市、省大数据中心、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战略合作关系。

2.6 四川省地矿局参与“省委加快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五项重大事项[9]

日前,省委省政府印发《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责任分工方案》(以下简称《分工方案》),四川省地矿局作为责任单位,参与并承担了其中的五项重大事项相关工作。

五项重大事项分别是:需要深化研究的《研究制定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方面的规划》《研究制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两项重大事项;需要加强与重庆协同对接的《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一项重大事项;需要加快推动实施的《支持攀枝花、凉山推进安宁河谷综合开发,打造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支持阿坝、甘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两项重大事项。

3 地质工作融入成渝经济圈建设前景

5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其中明确提到,今年将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将推动地质工作与统筹城乡发展、信息网络建设、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深度融合,为创新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合作模式、打造全球和区域地矿产业链提供了契机根据前文预测

一是未来城镇化潜力巨大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地质工作与城市融合发展。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将对城市基础地质工作、城市地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城市地质安全预测预警体系建设等提出新要求,包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空间开发、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饮水安全、城市智慧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地质工作的支撑。构建地质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地质工作体系势在必行。

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地质工作提供了发展新空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地质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领域发挥作用

4 地质工作融入成渝经济圈面临的问题

4.1 思想观念转变还不及时

目前,地勘行业进入结构调整、地勘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度调整期。地质工作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时代赋予地质人新的责任和新的使命,也是地勘单位体制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但当前仍有许多地质工作者对新时代地质工作新需求认识不清,固步自封,安于现状,限于传统的地勘发展模式而裹足不前,不敢打破思想藩篱,转型发展的认识和行动跟不上时代步伐,看不清发展形势,抓不住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一时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时“掩耳盗铃”也不是化解矛盾的途径,反而会激化矛盾,加重矛盾,在发展的道理上埋下“定时炸弹”。

4.2 配套体制机制不完善

地质工作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要依靠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要依靠地勘单位和地勘企业各类市场主体。地勘行业应以机制体制变革创新激发地勘经济活动主体活力。地勘行业属于卖方区域垄断竞争型的市场,市场上的方主要为政府、企业或个人,方主要为地质勘查单位或企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地勘市场的垄断主要来源于政府。地勘单位主要分为属地化管理和中央管理,属地化管理体制下政企不分、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等障碍导致地勘市场的竞争性不足[10]

4.3 人才创新动能还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5月9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三次会议指出,四川将推进成渝地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联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等绿色生态体系建设,新的业态对地质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懂地质,也需要懂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新能源等专业技术人员,对一专多能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地质人员科技创新的局限思维较为严重,对地质工作的探索性和长期性认识不深,对地质工作的综合性要求认识不够,特别是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对开展地质科技创新的意愿不强,对加强除地质外其他学科学习动力不足;社会需要的生态环保领域研究涉足不深创新能力不足,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较少。地质勘查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效率不明显,存在“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

5 地质工作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途径

5.1 转变思想意识,培育地质核心竞争

新时代地质工作已发生深刻变化,工作对象由矿产资源转向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指导理论由传统地质科学转向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动力由生产性任务转向科技创新引领和信息技术支撑。地勘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超前谋划,在地质工作指导思想上大变革、大调整。一是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发展观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树立“大地质、大生态、大服务”理念[11],顺应时代要求,在地质服务领域上大拓展,在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局中推进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二是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圈建设新形势新定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能源资源安全、服务防灾减灾,服务耕地森林、湿地、大气等自然资源管理,努力成为多门类自然资源数据的提供者,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的重要业务支撑者,成为融入经济圈建设的示范引领者。三是要找准自身定位,要在融入经济圈建设过程中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地勘单位要充分研究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发掘优势、认清不足,从优劣势中找准自身定位、突出重点转型方向,培育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5.2 完善体制机制精准服务经济圈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过二十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仍然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也是难以推进的。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二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三是建立中央引导,市政府主导,规划局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多方联动成果资料共享的城市地质工作机制。四是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壁垒,消除地勘单位作为买方在政府面前“矮半截”的不对等卖方垄断市场情形,让社会各要素都充分自由的参与到“无内情”公正条件的竞争中来。

5.3 创新服务产品支撑成渝协同发展

地质工作以支撑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核心,紧紧围绕经济圈建设重大紧迫需求。一是精准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需求,坚持科技引领和工作机制创新,在地勘勘查、水工环、矿业开发、多种经营四大传统地勘板块发力,迅速组织大规模高强度的地质调查,在工程地质、土地质量、地下水与地面沉降、浅层地温能等方面取得成果和认识,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提供地质解决方案。二是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和最新调查成果,针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布局、地下空间利用、地热资源开发、地面沉降防控与地下水资源保护等提出了对策建议。三是开展服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综合地质调查,探索技术路线图,为推进后工业化地质调查提供经验。四是探索改进地质图件表达方法,编制成渝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报告,在服务成渝区域规划、城际交通网络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和宏观决策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

6 结语

新时代地质工作及地勘经济必须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发展观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树立“大地质、大生态、大服务”理念,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能源资源安全、服务防灾减灾三大核心任务,转变思想观念拓展服务领域,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人才高地的双引擎作用,对内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对外开放合作、互联互通,实现地勘体制改革、地勘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实现地勘工作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艳晨,吴建杰.新形势下对河北省地质勘查工作的思考[A].中国国土资源经济[J].河北省三河市: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杂志出版社,2020,(7):57.

[2] 舒静.紧扣“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 纵深推进“五个之城”建设[EB/OL]..2020-08-21/2020-10-03.

[3] 周跃辉.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EB/OL]..2020-01-15/2020-10-03.

[4] 重庆日报.川渝两地签署合作协议  为建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自然资源支撑[EB/OL]..2020-05-23/2020-10-03.

[5]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