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专区 > 学术文摘

地质队开展科普工作的思考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6.20浏览次数:1584论文类型:其他

地质队开展科普工作的思考

——以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为例

关键词:地质队,科普,理念

1前言

科学普及是一项全社会的共同公益事业和任务,是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的公益性活动。而以往科普活动主要由博物馆和高校等开展实施。然而,随着国家将科普提高到与科研并重的地位,更多单位纷纷大力开展科普工作,其中包括地质队。

长久以来,地质队给人们的留下印象是背着沉重的地质包,行走于山水之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主席的这两句长征诗句亦可以用来形容地质队员的野外工作。实际上,地质队的日常工作主要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寻找矿产、治理地灾与地质调查,科普似乎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很多人,包括地质队内部多人都存在一个疑问--地质队能否开展科普工作?

而正如很多老地质队员深有感触,开展地学科普工作十分必要,可以对地质工作的开展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如今,新时代的到来则带为科普工作的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抓住机遇,近几年迅速开展地学科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上面的疑问做了很好的解答即一个字,能!

2 地质队开展科普工作的优势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科普工作似乎是博物馆等从事大众科普宣传机构的工作。而殊不知,地质队开展科普工作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首先,在第一线工作的地质队员了解野外现场情况。例如从事地质灾害勘查、监测与治理工作的地质队员清楚掌握地质灾害如滑坡的形成、发生和危害,可以深入浅出,甚至结合自身体会的讲述地质灾害方面的地学知识。

其次,地质队员常年行走于大山之中,甚至要成年累月的居住在山村民户家中,与广大人民群众以及政府的基层乡村工作人员接触打交道,这为他们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地质队员可以随时随地的宣传地质调查工作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自身的工作与个人魅力影响上述人群。

第三,地质队员常常可以把自身的工作直接转化成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宣讲。例如208地质队从事古生物化石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日常就可以通过讲座、海报与视频以及文创产品,直接把所发现所研究的化石成果广泛宣传,引发大众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从而达到古生物化石科普大众的目的。

如今,开展科普工作迎来了美好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重庆市政府已经对科普工重新进行了定位,对科普工作更加重视。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已经把科普工作作为了局工作的重要板块之一。208地质队则借东风成立了地学科普中心,设置了科普专职副总工程师进行管理,负责全队科普活动。这也是208地质队科普工作能够迅速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原因。

3具体工作开展

3.1 “硬件”--场地建设

当前,208地质队已经初步建设出重庆市地学科普基地,挂牌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地学科普中心。该中心由三部分组成。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蔡家的化石基地、队办公大楼旁侧的陈列室和队办公大楼一层的实验室。其中蔡家基地是重庆唯一一家容古生物化石修复、装架与科普展示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陈列室则展示矿物晶体宝玉石、长江观赏石与古生物化石。实验室则即具有科普功能,又兼有地质遗迹研究工作的实验功能。未来计划加强场地建设,为申报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和全国科普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3.2“软件”科普活动开展

3.1.1队内活动

绝大多数开展科普工作的单位,包括专业博物馆等在内的机构都容易忽略一个重要问题即单位内部科普。机构日常所从事的科普工作对象都是外界群众,很少有单位把内部职工也作为科普对象。而208地质队则通过研究认为,队内工作多种多样,却存在不同部门各扫门前雪的普遍现象,且各部门职工对其他工作知之甚少,甚至十分陌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很多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一点,208地学科普中心在近两年开展了多项科普工作,如地质随手拍活动、观赏石命名活动、地质文学创作活动、地质服务产品线索征集活动和地学科普知识在线答题活动等等。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和地学科普知识,而且发现了一批有文化有才华的地质人。此外,活动开展对地学科普工作的开展也具有启迪意义。例如地质文学创作活动中,有地质队员创作了关于地质队员故事的小小说,通过地质队员的经历反映了地质工作的更新换代和社会时代发展的大背景,给科普工作带来一个重要启示:即科普工作应当从传统的填鸭式直接宣传向通过文学载体形式来宣传,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如兵法有云“声东击西”。通过让大众阅读故事,接受情节的方式间接传递地学知识,让大众自主接受,这样效果更加显著。即间接科普的方式。

3.1.2工作开展

首先围绕多项主题例如世界地球日、重庆科技周、全国地灾防治日、全国科普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形式既有传统形式的展板、海报、宣传手册与讲座等,同时也创新手段和形式,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把专业深奥的语言转化成为大众易于接受的图文形式。其中不仅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而且秉承科普服务无极限的理念,主动进行主题宣传,例如世界水日宣传活动。

其次积极参加科普讲解大赛,取得优异成绩。2017年度,208队派出人员参加重庆市科普讲解大赛,顺利从北碚区讲解大赛突围杀入市级决赛圈,最终1人获得重庆市前十强并入围全国总决赛,获得优秀奖。这个成绩在拥有众多博物馆的专业讲解员的重庆实属不易,彰显了自身实力。2018-2019年度,亦在重庆市的科普讲解大赛与全国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获奖等。

第三,积极编著图书。208队组织具有一定语言组织能力专业人员编写了多部科普著作。已经出版《重庆地质之最》、《重庆地质灾害防治问答》、《山城龙迹》、《重庆地质奇观》与《探秘巴渝远古森林》。部分图书获得重庆市优秀科普图书与国土资源部优秀图书称号。另外《探秘巴渝远古生物》和《石之韵》两本书已经完成初稿,择日出版。

第四,开发科普产品

结合单位自身主业,积极开展了科普产品用于宣传。目前完成地灾科普视频-危机一刻和地灾VR的初产品制作。危机一刻以改自真实事件的故事讲述了地灾防治知识。该视频后在人民网、自然资源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中公开播放,后被推送学习强国,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民众对这种通过故事化方式间接传递地灾防治知识和理念的动画视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认为应该多拍摄此类型的视频来普及专业晦涩难懂的地灾知识。地灾VR则以场景体验式方式告诉人们滑坡发生的时候如何选择正确逃生。此二类科普产品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科普活动中应用效果非常理想。不仅当地领导的高度评价,而且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为突破地灾宣传的多年以来存在的瓶颈探索出了新的出路。该两类产品很好的证明了间接科普的效果。

3.1.3助力地方建设

笔者曾经对重庆市酉阳县境内寒武纪叠层石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调查工作。最终取得重大发现。笔者将该叠层石资源确认为中国南方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叠层石,也是国内分布面积最大的寒武纪叠层石之一,同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同时代叠层石资源相比也毫不逊色,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科普价值。同时笔者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叠层石的资源禀赋,呼吁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助力地方发展。后当地政府结合石漠化土地治理和旅游开发建设的实践工作,在笔者调查划定的重点区中打造出了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园扶贫示范景区,取名“叠石花谷”。在园区即将竣工之际,当地政府又与中国气象局合作,把“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活动搬进酉阳。笔者受邀参加了“叠石花谷”的游园活动,为景区制作了科普展板,带领与会嘉宾参观了景区,现场讲解了叠层石的故事,被有数十家国家省内外媒体进行了现场采访与直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为园区的正式开业营造烘托出了热烈的气氛。后“叠石花谷”景区对外开放,当天便迎来摩肩接踵的人流,目前已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网红景点和国内众多游客必来的打卡之地。如今,“叠石花谷”景区稳步运行,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机、解决了众多村民的就业问题。很好的解决了困扰当地多年的石漠化土地治理问题,为酉阳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出了新的道路。“叠石花谷”的巨大成功有力的证明了科普工作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而且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以成为助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

4理念分享

通过近几年的科普工作,208地质队地学科普中心逐渐积累了科普工作的经验,正走在打造更具特色,更加贴合时代发展和大众需求科普活动的大道之上。同时科普中心逐渐确认两大科普理念,第一是科普工作应该向着打造科普文化产业方向发展,即树立品牌意识,树立自身的古生物IP,借助重庆以古生物化石为代表的地质遗迹资源,打造容科研、科普与旅游开发为一体的重庆超级古生物IP,生成新的重庆文化名片,切实助力重庆市城市发展。第二是“间接科普”的理念。间接科普,即相对于直接科普,不采用直接灌注与填鸭方式,而是借助载体,通过故事化、艺术化方式潜移默化传播科学知识与理念的方式。直接科普是直截了当,而间接科普则是上文多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事实证明,间接科普是一种比直接科普更加有效和持久的科普方式。间接科普的特征是以载体方式,潜移默化的传输知识与理念,上述视频和VR已有体现。未来,208队地学科普中心将按照该两大理念,继续开展科普工作,把科普工作真正做出精彩。

 

Zhang Feng

Thoughts on carrying out popular science work in geological teams—by the example of  208 Geology Team Chongqing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s Exploration

Geology team, popular science, idea

本网站发布的论文为2020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