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专区 > 学术文摘

“十四五”地质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 发展的思考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6.20浏览次数:1696论文类型:地勘经济

“十四五”地质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察院为例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院通过不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了“十三五”规划期间我院地质勘查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入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系统分析了我院在新时期地质勘查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十三五”征程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下,国有地勘单位转型改革,国家投入逐步减少,项目大幅萎缩,收入持续减少,地勘单位正面临矿业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等的多重影响。对位于矿业经济产业链前端的地勘单位而言,因矿业经济不振而带来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加之大多数地勘单位普遍存在体制不活、机制不畅、事企混合、传统地质产能过剩、矿产地质工作大幅萎缩、经济结构单一,新兴地质服务领域拓展不充分、市场不稳固等困难和问题。多重因素的叠加,对地勘单位的发展甚至生存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使地勘单位进入了又一个发展转折期。要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实现地勘单位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更加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更加主动地进行转型升级,依靠深化改革、创新驱动,闯出一条适合地勘单位发展的新路子。

一、准确把握地勘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面临的机遇

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的基本方略、奋斗目标、战略安排和工作布局,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对地质工作而言,报告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海陆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地质工作指明了方向。

1、“三调整、一进军”新要求提出,调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退出各类保护区;调矿种:加强大宗紧缺矿产勘查的同时加大战略新兴矿产勘查力度;调手段:绿色勘查;一进军:向地球深部进军。

2、地质工作正处于一个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总的来看,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地位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没有减弱,但结构、内容和要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有六大需求,一是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三是防灾减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四是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五是海洋强国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六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同时伴随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许多新的需求还将陆续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新需求为地勘行业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

3、针对新时代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及国家和自治区的发展战略,广西地矿局提出地勘主业紧紧围绕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的“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为广西经济发展全力做好:服务广西矿产资源保障; 服务广西新能源结构建设; 服务广西脱贫攻坚战略; 服务广西生态文明建设; 服务广西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 服务广西防灾减灾; 服务广西海洋建设; 服务广西“一带一路”建设等八项服务。

1.2 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地勘单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将成为影响其转型升级的不利因素。

1.2.1 竞争力较弱

多年来各地勘单位发展良莠不齐,队伍规模过大、产能过剩、职能重叠,普遍存在产业分散、规模小、基础薄弱、人均资产占有量少、技术支撑力差、竞争力较弱等现象。

1.2.2 缺乏优势

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地勘单位多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取项目求生存上,一些单位虽然业务面较宽,但全而不强,缺少比较优势,开展的业务仍处于较低层次,忽视了人才的培养、技术和设备的投入以及综合实力的提升,从而使地勘单位长期扮演“打工者”的角色。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察院隶属于广西地矿局,按专业分别设立了地勘分院、物探分院和核工勘察院,是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勘查、工程勘查施工事业单位。目前拥有教授级高工1人,高级职称78人,中级职称114人,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1.2.3 创新能力不足

受行业传统影响,地勘单位习惯于“埋头苦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不够;对新业务、新领域适应能力不强,科技创新做得不够好;不少单位对自身定位不准,没有明确主业,没有充分利用自身专长将核心业务做大做强。

二、“十四五”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的目标、方向和实践探索

新时代、新需求对地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地勘单位必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察院是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勘查、工程勘查施工事业单位,我们的优势是综合性强,技术全面,我们面临的困难是竞争力较弱,缺乏竞争优势,在明确转型升级的目标、方向基础上,采取新举措,开创新时代地质工作新局面。

2.1 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地勘单位要勇于跳出传统勘查模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矿产地质工作的同时,谋求产业多元化发展,不断创新模式、延伸产业。

2.1.1 清洁能源勘查

国家明确了加快清洁能源利用开发的发展方向,在地热能、干热岩、页岩气等能源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为地勘单位在新能源发展上指明了方向。地勘单位应顺势而为,加快工作重心向新能源勘查转型步伐。

2.1.2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家修订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纲要,需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些都为地质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1.3 服务民生领域建设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发展战略,将带动地质勘查更多地向民生领域拓展。扶贫攻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我们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全国许多地方而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普遍存在,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落后。当前,全国上下正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着力加强和推进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作为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既可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可在此过程中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市场业务。同时,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也离不开民生地质的参与和服务。

2.1.4 服务重点项目建设

重点项目建设需要地勘单位提供基础性、先行性工作。大量重点项目建设为地勘单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地勘单位应积极研判形势,紧抓发展机遇,寻求在这些领域的参与点、契合点,抢占发展先机。

2.2 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地勘单位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积极探索转型升级路径。我们要在转型升级的路上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有效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2.1向地球深部进军,落实深地探测战略

一是推进地球深部探测重大科技项目申报。紧密围绕广西乃至华南地区深部地质问题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广西大地电磁法探测及深部大地构造研究”及“广西板块边界及深部大剖面研究”等深地探测项目的实施,协同配合广西地矿局对于“广西大型矿集区时空结构和形成机制于深部勘查示范” “广西重要矿集区三维结构与深地资源探测示范”等深部找矿重大专项项目,最终落实国家战略科技、拓展发展空间、解决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和自然灾害预测等问题。

二是加快筹建“广西深地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国的“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已建成并开始发挥其重要角色作用,为了顺应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满足广西国土资源空间向深部开拓的需求以及地质调查由浅表走向深部的需要,“广西深地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筹备组建工作十分必要。该平台的成功组建,将不仅有利于深地探测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与影响力;还能够与我局“广西关键矿产资源深部勘查人才小高地”等共同发挥平台作用,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不同精度深部地质问题的探测技术方法体系;更能够长期培养具有宽广视野的深地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队伍。

2.2.2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提高找矿成效

一是在“十三五”整装勘查区、矿集区深部找矿预测及自治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项目工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五年来取得的地质找矿成果,准确研判国家深部找矿新思路、新要求和新趋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广西地方发展特点,对我区重点成矿区带地质矿产工作进行规划部署,以锡、锰、铝等关键矿种为主攻对象,兼顾石墨、石英及石灰石等非金属矿种,以钦杭成矿带、桂西、桂东北、大瑶山东西两侧为重点研究区,扎实推进“广西德保-田阳红泥坡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广西大瑶山西侧1:5万多金属矿产地质调查”、“广西丹池成矿带芒场地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及“广西昆仑关-镇龙山地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等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继续深入开展系统的基础地质调查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

二是加大新兴能源资源调查力度。充分发挥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础先行作用,进一步加大对页岩气和地热能(干热岩)等新型清洁能源的基础调查与综合评价工作力度。在近年来“广西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等项目的工作成果基础上,继续围绕桂中坳陷、南盘江盆地和十万大山盆地等重点调查区开展系统的中大比例尺详查工作,为部署参数井及页岩气的开采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近年来,我院实施并完成了地热能(干热岩)资源调查与评价项目20余项,基本覆盖广西大部分地区,我院将总结归纳物探技术方法在各种类型地质条件下的应用效果与经验,优选北部湾沿海、桂中坳陷、大瑶山隆起北东段及桂西地区等一批地热能(干热岩)资源有利远景区与最佳物探技术方法组合,在重点地区开展系统的地热能(干热岩)勘查与开发利用工作,持续推进“柳州市地热资源调查与潜力评价”和“柳州市柳北区地热调查”等项目的实施,为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和旅游行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2.2.3拓展服务领域,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开展广西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作。经过近几年来,我院通过“北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陆域物探”和“柳州市城市地质调查”等项目的实施与锻炼,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完善的城市地质调查物探工作模式及“中国南方滨海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技术方法总结”,培养了一批该领域的技术方法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员;我院将继续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带为重点调查区,兼顾广西柳州、桂林、梧州、百色等重点地级市,推动“广西北部湾地区1:5万综合地质调查”、“广西南宁地区1:5万综合地质调查”、“利用广西重力基点网开展全区流动重力与大地沉降监测”等项目的实施,开展活动性断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地质灾害、地面沉降与塌陷等调查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施工及防震减灾等工作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二是积极切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在传统地球物理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地球物理勘探极技术在新领域的应用,尝试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新装置,竭力服务于土壤、地下水及企业用地等环境污染调查工作,拓展物探技术在垃圾填埋场、建筑垃圾堆填区、矿山企业尾矿库及污水厂等新服务领域。

2.2.4推进“走出去”工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一是围绕广西地矿局“走出去”战略和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工作部署,以援建的柬埔寨国家地质实验室为基础,以柬埔寨奥拉地区划定区域地质勘查工作为开端,力争有所突破、取得矿业权;进一步推动“东特提斯卫星重磁异常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和“立体探测快速评价成套设备组合与应用示范研究”等项目的开展,由“借船出海”逐步向“造船出海”模式转变,将广西甚至我国的地质找矿和科研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国家输出,将找矿突破的成功经验进行分享,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促进各方在矿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与开发。

二是不断加强与国内矿业企业的沟通合作,引入社会资金,组织技术力量收集、研究国外地区地质矿产资料,开辟新的找矿基地;积极与在国外有在建项目的单位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从承揽其中的小部分业务入手,再逐渐打响知名度、拓展业务范围。

2.2.5强化地质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

一是夯实地质科技成果转化。近十年以来,我院完成了10余个国家级、自治区级整装勘查区矿产地质调查、矿集区深部找矿预测及多个地质科研课题,取得了基础地质研究和找矿突破成果,部分成果已顺利转化为详查、选点及开发利用项目,但仍有大批例如北山矿集区、大瑶山东西两侧矿产勘查区等良好的地质勘查成果未能及时转化,这是我院接下来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之一;另外,例如“广西大瑶山西侧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 “西大明山地区重磁三维反演及其深部找矿意义研究”、“广西重力基点网及格值标定场重建”及“广西1:25万重力基础图件编制及成果应用”等科研项目,对研究区的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控矿因素及找矿远景等方面均作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为各地区的深部找矿、基础地质研究和防震减灾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对于这些工作种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关键子课题还需要做进一步大量的系统研究,并转化为具体的勘查工作,实现我区新一轮的地质找矿突破。

二是深化校企合作。近年来,我院与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及桂林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共建关系,并通过“深部找矿物探技术方法研究”“广西重力基点网及格值标定场重建”及“广西1:25万重力基础图件编制及成果应用”等项目的实施,持续深化了技术交流融合与开放合作,促进了双方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在“十四五”期间,我院必须进一步加强与各专业院校、高新技术企业的长期深入合作,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地井激电联合立体探测技术研发及应用”“复杂地形低空高精度磁、电磁联合反演与应用示范”“面向深部矿产勘查的电磁法探测技术研究”及“井下三维空间下TEM超前探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项目的实施,力争实现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建,实现双方、乃至多方的合作共赢发展。

三是加强自主研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我院已成立物探创新工作室,旨在充分发挥先进劳动者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加快我院职工科技创新步伐;未来一段时期,我院将进一步加大督促和指导力度,使工作室的任务和目的更加明确、从而为我院今后的生产实践和技术攻关中,发挥更大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作用;工作室也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增强创新意识,通过传、帮、带作用,开展师徒结对、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技术骨干,推动我院各项技术工作的迅速发展,尤其对“低空无人机航磁系统”“低空无人机航空测绘系统”及“污染场地高精度激发极化法探测研究”等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更好地服务我区矿产资源勘查、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最终为申请广西地矿局级创新工作室奠定良好基础。

继续围绕地质找矿重点攻关,扎实推进“重磁勘探对广西东部隐伏岩体的研究与应用”“广西东部地区1:5万磁测资料综合解释及找矿意义研究”“广西五圩背斜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找矿意义研究”“广西罗富背斜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及地质找矿意义研究”及“右江-南盘江隐伏岩体探测与Sn-Au成矿研究”等项目的申报与实施;围绕基础地质研究,扎实推进“广西大地电磁法探测及深部大地构造研究”“广西东部地区1:5万磁测资料综合解释及找矿意义研究”“广西板块边界及深部大剖面研究”及“广西岩石圈地球化学与成矿规律研究”及“广西区域岩石物性报告修编及数据库建设”等项目的申报与实施;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防震减灾,扎实推进“利用广西重力基点网开展全区流动重力及大地沉降监测”“广西北部湾地区1:5万综合地质调查”“广西地热资源调查物探方法技术研究”“柳州市柳北区地热调查”等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最终,力争实施项目与科研成果均获“优秀”等级评价,并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3~5项。

2.2.6打造综合素质人才,推动地勘行业新发展

人才是推动单位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如今正值把握战略机遇、迎接困难挑战、加快项目攻坚、谋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需大量思想品质优良、专业技术精通、生产实践能力强、执行力到位、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作为有力支撑;而青年人才的成长尤为关键,为此根据我院发展对青年人才的需求,以青年职工岗位成才为目标,以青年职业发展规划设计为依托,引导青年职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指引成才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广大青年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营造“人人想成才,人人能成才”的成长环境和良好氛围,为我院“做实地勘、做强物探、做大工勘,并做好基地建设”的发展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现有干部职工队伍的培养。“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单位需要高质量发展,首先,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至关重要;通过不断健全完善我院的干部选拔任用、岗位职责与竞争上岗以及综合素制考核等相关制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做好年轻后备培养,落实各方面的培训制度,培养觉悟高、懂专业、善管理的干部团队。对于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我院将按照制定的《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师徒结对帮带活动实施办法》等相关制度实施,重点指导他们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原则,不断指引青年职工干朝着“精一会二学三”的目标前进。使广大青年职工充分认识到“干什么、学什么”旨在做到拥有“一技之长”,这是做好本职工作的生存之道;“缺什么、补什么”旨在做到“精通两门专业技术”,这是职业发展中的“成长之基”;“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是根据单位的发展需要什么,努力掌握三门以上技术知识,这是职业发展中的“成才之路”。就物探专业而言,重、磁、电、震等几种技术方法要求青年职工精通其中之一,并在该技术方法领域具有较深造诣,进而掌握第二种、再学习第三种技术方法,实现综合物探技术方法之间的有机结合;就地质行业而言,要求青年职工精通物探专业技术,进而再掌握、学习地质、化探、水文等其他地质专业知识,构建多学科立体交叉融合的现代地质勘查体系;力争一年见成效、两年成规模、三年出典型、五年创品牌,同时培养硕士研究生3~5名,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2名,高级工程师3~5名,工程师7~10名。

二是高精尖技术人才的引进。目前分院组织结构和技术人员构成较为合理,但随着新时期转型对地勘单位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现有的技术人才结构需要顺势调整、不断增强青年技术人才的活力,迫切需要引进一批有担当、敢作为、勇奉献,基础理论扎实、实操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现有队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竭力组建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专业化综合人才队伍,不断促进我院人才队伍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引进地球物理勘探及测绘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3名,大学本科生3~5名。

本网站所发布的论文为2020年西部地经网学术年会征集到的论文原稿,以供交流分享,论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作者自行负责。

返回列表 >